赵大泰急欲为清朝十大汉奸李栖凤家族招魂意欲何为?!
——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大泰后生商榷
文/杨鉴旻(广州)
近日,有甘肃武威老乡转来了暑名“凉州贤孝博物馆赵大泰”的几篇文章,笔者浏览一下,感觉如同吃了几个苍蝇一样,十分恶心!
据赵大泰自己的简介:赵大泰,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教育硕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主编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发表论文多篇。
赵大泰是在看了甘肃学者/作家董洪11月14月发表在《中华时报》中文网上的万字长文《某地名人馆欲展列李栖凤形象 扬州大屠杀早揭开大汉奸面纱》之后,这几天急急忙忙推出了吹捧李大汉奸家族的几篇文章《明末清初李栖凤家族崛起武威》、飞明末武威人李维新的八个儿子》、《清代密云总兵武威人李栖鸾夫人雷氏墓志》、《清史稿•李栖凤传》全文、
这是几个意思?!赵大泰有点逆潮流而动对着干的意思?!
你在转发《清代密云总兵武威人李栖鸾夫人雷氏墓志》一文时,《诰封一品李母雷太夫人墓志铭》,立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李母雷氏(1617-1692),四川泸邑(今泸州市)人,出身于“簪缨望族”,“习礼明诗,雅忠贞淑”,成年后嫁于武威名宦李栖鸾。李栖鸾,明朝黔蜀提督李维新第五子,官至密云总兵,英年早逝。雷太夫人育有三子,夫殁时,三子俱幼,夫人独自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三子均成大器。
长子李镇华,时任甘肃提标将官;
次子李镇域,武举人,时任江南崇明水师游击,后升任崇明卫守备、副将;
三子李镇鼎,武进士,时任直隶天津总兵,后升任广东提督,以功加太子太保衔。
雷太夫人既为国家培养人才,又光显门楣,成为后代女子的楷模,诰封一品夫人,以76岁高龄辞世,葬于凉州李氏先茔。碑文高度赞扬了雷太夫人早年丧偶,在乱世之中培养孩子成器的风范懿德。
你知道李栖鸾在“扬州十日大屠杀”时干的野蛮屠杀扬州人民的罪恶之事吗?!
董洪先生在《扬州死难者的历史呐喊》一节中揭露了大汉奸【李栖凤/李栖鸾兄弟】在“扬州大屠杀”中的丑恶表现:
“扬州之战”之所以很有名,并不是因为战将抵抗有方或者军民惨烈勇敢,是因为史可法遇难和其后的清军残酷行为。当年李栖鸾奉李栖凤之命率众大掠时,他的其他兄弟在干什么?显然是在参加大屠杀的统一行动!李氏家族在扬州城里杀人越货,故而李栖凤是滥杀无辜不折不扣的“李剃头”。根据《青燐屑》记载“二十五日,扬城失守,邵伯镇文武一时星聚;移泗之饷,退屯赤岸湖埜(ye)人湾。至二十九日,旧甘肃镇李栖凤令其弟栖鸾率众大掠。时李成栋扎营高邮东门,栖鸾不敢径进,乃以小艇载辎重潜过;护饷各官,得以渔舟而去。”直到咸丰年间(1851年2月1日-1861年8月22日),李栖凤后裔李铭汉一举购得“明代边将之冠”达云“宫保第”露富,承继“两河巨室”的盛誉之后,人们方知李栖凤兄弟在“扬州十日”大屠杀中所发国难财的去向。 “扬州大屠杀”,胜出日军南京屠城数倍! 昔日“烟花三月下扬州”,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扬州大屠杀,胜出日军南京屠城数倍! 昔日“烟花三月下扬州”,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据悉,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于2017年9月16日正式成立,是武威市政府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文化研究部、学术交流部。主要职责是开展凉州文化学术研究和相关政策理论研究,负责凉州文化的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工作,组织开展凉州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宣传推介凉州文化,策划主办凉州文化学术讨论交流会议和活动。
2017年9月16日,笔者也应武威市人民政府邀请参加了“首届凉州文化论坛”。那天,“凉州文化研究院”成立揭牌之时,笔者也在现场。
当地设立“凉州文化研究院”的初衷是“负责凉州文化的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工作,组织开展凉州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宣传推介凉州文化。”是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上优秀的大凉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等”,而不是像赵大泰这样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史学“三观不正”的人,利用的助理研究员的合法身份,拿着国家的俸禄、人民供养的薪水,不辨忠奸、真伪、是非、黑白、香臭的胡写乱抄、依靠百度抄来抄去,当“文抄公”编写文章,来卖力的吹捧“满清家奴、中国十大汉奸之一的”李栖凤家族!
自南宋以后,到明朝末年清代初年,“汉奸”一直是中华民族生死劫难的最大祸患,中国历次亡国灭种的历史惨祸,无一不是根源于“汉奸”。与其他民族相比较,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剧,就是从未败于外敌,所有的失败都是败于“汉奸”。“汉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迈不过去的历史大坎。
笔者最近在某网站上看到一篇统计清军屠杀汉人的大屠杀清单,揭示了一个客观事实,就是每一次异族入侵的大屠杀都惊心动魄,清兵入关后大屠杀规模,远远超过后来的日军,在东北甚至杀光了所有汉人,在四川杀掉了99%的老百姓,而所有这些大屠杀,无一不是汉奸引路的结果。再看1840年以来中国的劫难,也全部源自于汉奸,列强侵占、瓜分中国的依靠力量是汉奸。
家乡最早给民族败类/大汉奸李栖凤家族及后裔写捧臭脚烂文的是清代武威县进士潘挹奎,他写了《李少保(栖凤)传》,编进《武威耆旧传》。这篇李氏传记文出世以后,让当时在北京的好几个武威籍进士都对他纷纷批评嘲笑他。包括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张澍进士。虽然张澍与潘挹奎私、交情很好,但是张澍在他的著作《凉州府志备考》中收录了自西汉至清代中期230多人,就没有收录潘挹奎为大汉奸李栖凤家族及后裔捧臭脚的烂文《太子少保栖凤传》。当时正是李栖凤家族在甘肃在凉州府在武威县势力最大、最吃香的时代,充分表现出张澍的做为著名历史学家的正直三观!
第二个为了是李于锴《栖凤别传》,
第三个是李鼎超
第四个是李鼎文
第五个是梁新民
。。。
据李林山/王其英研究,李家出了两个进士。
11月13日,笔者忠告赵大泰,“多写一些有正能量的有新意的关于凉州历史文化的文章,少抄一些为李家汉奸及后裔捧臭脚的烂文!做人要有正气!”
赵大泰看了我的忠告之后,就急急忙忙写出了以上给李栖凤大汉奸家族的捧臭脚的文章!
笔者以为像赵大泰这样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史学“三观不正”的人员,不合适在“凉州文化研究院”这样神圣的地方继续工作。因为他汉奸史学“三观不正”,写了不少带毒的文章,给大汉奸卖国贼民族败类唱赞歌美化洗白,会毒化人民的心灵,会严重影响武威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声誉。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丁薛祥说: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很多与奉献有关。杨家将满门忠烈,前赴后继、喋血沙场;林则徐抵御外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塑造了一个个英雄人物,撑起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文学中的经典名句很多与奉献有关。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经典名句,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人们对奉献的赞美。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附】甘肃学者/作家董洪先生文章的核心内容:《某地名人馆欲展列李栖凤形象 扬州大屠杀早揭开大汉奸面纱》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甘肃组委会《雪域天骄》电视剧筹备组制片人、甘肃华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甘肃省乡企局原西北农工商报社副总编、甘肃天马文化研究院(筹)执行院长董洪先生研究著文认为,每年的5月20(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扬州都要举办纪念史可法系列活动来铭记“扬州十日”对当地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令人遗憾的是,正在招标筹建中的“某地名人馆”却拟将参与“扬州十日”大屠杀的汉奸“李栖凤及李氏家族”列入“军政名人”行列。提出这一主张已经惹得人神共愤,如果真要展陈则属于嚣张至极,与南京玄奘寺悍然为日寇战犯供奉长生牌位异曲同工,80万遇难扬州同胞势必死不瞑目!这与“毒教材”同为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黑色逆流,严重冲击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严重伤害民族感情,令人震惊和愤慨。
根据历史记载,李栖凤字瑞梧,武威人;父亲李维新维在明朝为官蓟辽时,他出生于广宁卫(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广宁乡一带),遂落户该地。少年时回到故乡武威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后来,他考取功名,以明朝“诸生”身份投奔后金国,侍奉皇太极,担任了后金国秘书院副理事官。
大汉奸李栖凤站在女真族的立场上曾经向清廷献出过“速图六策”。根据《清史稿•李栖凤马鸣佩传》记载:“上旧得人民,兵农工役,物物皆备。惟频岁役民筑城,此毁彼建,不得休,民未必无怨。昨闻大凌河西夷复加诛戮,奈何先与之誓而后又杀之也?今宜罢非时之工,广养人之惠。当速图者二也。”大概意思是说因为明末的战争已经打得够多了,老百姓们已经是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故而战争要适当的减少。汉族有句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老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古云“得民心者的天下”,故而消灭李自成大顺军和明朝残余势力要快,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速图六策”被采纳成为清朝“灭亡中华”的既定国策,后来李栖凤曾被御赐“知方略”三字,彻底暴露了李栖凤堕落为大汉奸的凶恶嘴脸。崇徳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清朝,并考察各官,李栖凤列为二等,赐人户牲畜,被编入镶红旗汉军。从此,他拥有了兵权。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清军入关后,顺治元年李栖凤被调往清朝山东东昌道任职,为了证明“速图六策”第二条策略的正确性,李栖凤定了一条“黑虎掏心”的速图妙计。根据《汉典古籍》中计六奇的《明季南略》卷之一《南都甲乙纪》记载:“十九(丙午),史可法请以刘肇基、于永绶、李栖凤、卜从善、金声桓随征,俱隶标下。”由此可见,新建立的南明朝廷饥不择食,不分真伪让假意投诚的李栖凤队伍编入史可法部。
清代戴名世在《乙酉扬州城守纪略》中记载:“是时,大兵已攻山东,浸寻及于邳宿。而史公部将张天禄驻瓜州,许大成驻高资港,李栖凤驻睢宁,刘肇基驻高家集,张士仪驻王家楼,沈通明驻白羊河。十一月宿迁不守,公自抵白羊河,使监纪推官应廷吉,监刘肇基军、监军副使高岐凤、监李栖凤军,进取宿迁。大兵引去。越数日,复围邳州,军于城北,刘肇基、李栖凤军于城南,相持逾旬。大兵复引去。”据明末清初进士应廷吉撰写的《青燐屑》中记载:“阁标张天禄为前锋镇,驻瓜州。许大成为游击,领忠贯营。李栖凤为甘肃镇,驻睢宁。刘肇基仍总兵官,驻高家集。张士仪为河协镇,驻王家楼。沈通明为参将,驻白洋河。”《青燐屑》还记载:“高岐凤为监军道,同李栖凤协防睢宁。”由此可见,李栖凤假意跟随史可法开始了“抗清”活动。
“扬州十日”的历史背景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渡过黄河,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三日,泗州守将李遇春降清。四月十七日,清兵在距扬州20里的“斑竹园”列营。
史可法见清军前锋抵达扬州城下,便急忙收兵退保扬州。但是,刘泽清、刘良佐却以保卫南京为名,率部南逃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南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兵南下包围扬州城,史可法急令各镇赴援,均无响应。降将李遇春到城下劝降,史可法命令放箭射回。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史可法一边统率军民坚守孤城,一边又向弘光皇帝飞章告急;檄召各镇援兵,仅有总兵刘肇基一人带兵赶来。实际上,由史可法所节制的刘良佐所部和原高杰所部都在这几天里都不战而降。扬州城里只有总兵刘肇基部和何刚为首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
由于扬州城墙高峻,加之清军攻城用的红衣大炮还没有运到,多铎并没有急攻扬州,而是派人招降,遭到了史可法严词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李栖凤却挺身而出。根据《青燐屑》记载:“二十一日,甘肃镇李栖凤、监军道高岐凤帅所部兵四千人至。梁以樟、应廷吉、张鑻、施风仪并礼贤馆诸生俱入城守卫。二十二日,李、高有异志,将欲劫公以应北兵。公正色拒之曰:此吾死所也。公等何为?如欲富贵,请各自便。前北兵谴我降人,百计说公,初犹令马旗鼓往来陈说;是日,止令隔河而语。词后,有北人来,亦不容矣。李、高见公志不可夺,遂于二鼓拔营而出,并带护饷用将胡尚友、韩尚亮诸兵北去。公恐生内变,亦听之,不禁也。自此备御单弱,饷不可继,城不可守也。”
由此可见,受蒙蔽的史可法不知是计,以为身为南明甘肃镇总兵的李栖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将给军民增强守城的坚定信心。殊不知“间谍”身份的李栖凤却早已事先与清朝定国大将军、攻城主帅豫亲王多铎秘密约好,欲劫持史可法归顺清朝。但是,没料到史可法却视死如归……
当时,如果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史可法便失望地对李栖凤说,你们想要荣华富贵你们自便……因史可法身边尚有守城派将领率部护卫,李栖凤怕采取强制措施引发内讧要吃亏……见无机可乘,但又不能空手而归,于是转身勾结城内四川籍的“护饷用将”胡尚友、韩尚良率领所部一道出门到“斑竹园”降清。根据《明史•史可法传》记载:“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讹传定国兵将至,歼高氏部曲。城中人悉斩关出,舟楫一空。可法檄各镇兵,无一至者。二十日,大清兵大至,屯班竹园。明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中势益单。”尽管李栖凤的“黑虎掏心”阴谋没有完全实现,但他临阵倒戈严重动摇了守城的军心,釜底抽薪更是削弱了守城军士的经济来源,雪上加霜。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试轰扬州城,形势危急,史可法用血书告急朝廷,未得回音。南明的各镇兵马不听史可法调度,从军事上讲,孤城扬州已难有作为。史可法知其不可而为之,决定抗战到底,以死以报国。
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一书中认为,明末我国人口接近两亿,而清军凡烧杀三十九年始定,全国人口统计仅有10633326人。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中国的人口大量消失,多半是死于战乱、饥荒等原因,还有很多被掠为农奴。这是中华民族在明代民族屈辱史中最惨烈、最不忍回忆的一段国殇。作为一名正常的中国人,只要一触碰到这一段历史,就难免心如刀割、悲愤莫名,令人发指!哪个中国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片浸染了多少烈士和同胞鲜血的热土上,干如此天人共愤之事!
“某地名人馆”公告中称“在参阅近年来出版文史书籍的基础上”展示和宣传某地历代杰出人物。但是,满清家奴大汉奸的后裔李鼎文却披着“教授”的外衣对某地文史工作指手画脚,多次以“权威”身份给某地“近年来出版文史书籍”撰文作序,例如其中一篇序中说:“现在这部定稿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文风端正,作为一个武威籍人士,我感到十分高兴,现在这部定稿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文风端正,作为一个某地籍人士,我感到十分高兴。”为何一个大汉奸后裔的势力渗透到了如此猖狂的地步?这到底是愚昧无知还是出卖良知?这对14亿人的民族感情是一种多么残忍的伤害!
两个满清家奴后裔竟然敢指鹿为马内外夹击,借地方志书为大汉奸的屠夫刽子手祖先借尸还魂,将《凉州府志备考》所列的众多汉族凉州籍民族英雄等人踢出地方史书,背后究竟有一股什么样的势力呢?如今,明末民族英雄达云的“宫保第达府”被定名为“李铭汉故居”,展陈其李氏祖孙三代的事迹,以供人们万世瞻仰。如果再借“某地名人馆”将参与“扬州十日大屠杀”“广州大屠杀”等多地的大汉奸“李栖凤及李氏家族”列入“军政名人”行列,这是拿民族耻辱当儿戏,严重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不可原谅!
习总书记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勿忘国耻,才能知耻而后勇;勿忘国耻,才能在“悲痛”中不断奋进。各地文化界要引以为戒,深刻反思,在事关民族大义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始终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旗帜鲜明,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警觉性。对于写出《李栖凤别传》的李于锴与又把“李栖凤”等大汉奸塞入“凉史”的李鼎文父子,不但佛祖不会原谅你们,而且“扬州十日”大屠杀中的80万遇难同胞也不会原谅你,为抗拒“剃发易服”死去的1000万军民同样不会原谅你,如今亿万国人更不会原谅你们!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尽快查明真相,剔除有的文史专家推荐的“李栖凤”等汉奸进入“某地名人馆”,让80万扬州遇难同胞瞑目!让数十万广州遇难者同胞暝目!!让数百上千万南方遇难者同胞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