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格局之上,所见之处,步步皆景。”
那么怎样构建一个人的人生的格局呢?
其实,格局不过就是这三点,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这些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格局。
读过的书,沉淀我们思维的深度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
书可以帮助一个人保持清醒的自知力,能够摒弃浮华,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浮光掠影的东西太多。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世间繁华的诱惑,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无论何时都能保持心灵宁静,能够自省和自查,保持清醒的认知。
也永远怀有敬意和谦卑之心,不致于狂妄混乱,失去真正的自己。
而一个人要学会读书,读书不仅能让人身在高处时能保持清醒,也能让人身处低处时走出迷茫。
读书的意义还在于它可以让我们从疲惫不堪的生活中看到一种希望。
书中有千种人生,书里有各种百态。
当我们的视野从自己狭小的空间里走出来,去透视别人的人生时,就会发现那些看起来了不得的事情,其实没那么重要。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所以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走过的路,拓展我们眼界的广度
有句话说,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眼前的世界就是全世界。
一个人见过的越多,他眼前的世界就越开阔。
一个人走过的路不仅决定了他的眼界,更决定了他的认知。
当一个人阅过山河、见过湖海、走过世界,经历过人生的繁复之后,会拓宽视野,增长智慧,人生视角会变得开阔,看到人生更大的格局。
遇过的人,教会我们做人的宽度
人这一生,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会教会我们一点什么,让我们收获一点什么。
当你历经世事,就会变得成熟豁达,拥有了波澜不惊、平静应对的洒脱坦然。
有人说:人这一生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
这也是一个人格局形成的过程。
读过的书决定了我们思维的深度,走过的路决定了我们眼界的宽度,见过的人决定了我们境界的高度。
这一切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格局。
看过一句诗:“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看雪,智者见白。”
意思是说,一只白鹭立于雪地,愚者只见到了白鹭,聪明人看到了雪,而智者会看到更广阔的空间。
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就决定了他看事情的角度。
格局小时,看到的世界就很小,格局大了,世界就大了。
(作者:杨晓峰,男。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毕业。新闻与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八四年西北民族大学大毕业,毕业后到《新疆日报社》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三年后升任副总编辑,高级编辑。93年12月调到甘肃日报社任社会新闻部主任,1997年8月因病、病退。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中国建设报记者,中国建设传媒网特约记者,中央媒体评论员,中华时报社主任、记者,编辑。曾发小说(山那边的太阳)、(草原我的梦呢)诗集:《春的龙山》,散文集:巜点燃人生的希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