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手炉

来源:中华时报    作者:方华    发布时间:2022-12-27    


冬天到了,翻取取暖物件时,在柜子的一角看见了那只手炉。取下罩在外面的布套,铜制的小手炉依然光润如初。

手炉只有一只汤碗大小,圆形平底,上面有个布满蜂窝眼的盖子,严丝密封,形状像一只扁平的鼓。“鼓”边刻有云边纹和福禄寿喜的字样。

小手炉是外婆留下的。看见它,不免想起外婆坐在冬日的阳光下,手捧手炉取暖的情景。天寒的日子,外婆时常将小火炉推给我,我用一双小手捂着,静静地看着炉盖蜂眼中袅袅升起的青烟,以及轻烟后外婆慈祥的笑脸,心里暖意融融。

有时乘外婆不注意,偷偷将花生、蚕豆等放进手炉里的炭火上烧烤,等炉内噼啪作响,急慌急忙地打开青烟袅袅的炉盖,一边有滋有味地吃那或半生不熟、或焦糊了的“零食”,一边偷眼瞧着外婆的动静。现在想来,外婆自是知道我的小把戏的,只是眯着眼坐在阳光下装聋作哑而已。

大冷的日子,外婆会将火炉让我带去学校取暖,这比有些小伙伴带去的瓦盆火炉自是让人眼馋。

瓦盆火炉一般有竹编的篮筐套着,保温效果好,不会烫手,但容易摔坏。课间打闹时,常有同学将火炉打碎,弄得烟火一地。瓦盆火炉是敞口的,上课时,有同学放在脚下取暖,不小心点燃了棉裤脚,冒起烟火,引起课堂一片骚动和欢笑。现在想来,真是乐趣陶陶。

外婆的铜火炉从未引起“火灾”,只是在小伙伴们的稀罕下,炉火燃得较快。炉炭火不多时,小伙伴们就会帮着我掰梧桐树的枯皮、或是撬教室边那棵老樟树厚厚的树皮放进手炉续火。特别喜欢樟树皮在炉中熏燃,布满蜂眼的炉盖子冒出的缕缕青烟,散发出一种绵绵的香气,沁人心脾,让人醒脑。

后来从收藏朋友那里得知,这手炉现在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收藏品。

手炉的起源,有这样一个的记述。说是隋炀帝南巡到江都,时值天寒,县官许伍为讨皇上欢心,便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捧炉在手,顿觉暖和,十分高兴,便称之为“手炉”。

手炉应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实际上就是给火盆加了一个盖罩和提柄,并且缩小了比例。像我幼年时小伙伴们带进教室的,就是火盆的升级。

到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末以后,手炉开始衰落。随着社会的发展,取暖技术及方式不断进步,手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手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收藏爱好者青睐。

据说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制成,也有少量瓷制品和锡制品。手炉制作工艺中,最吸引人的当数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的炉盖雕刻有梅兰竹菊、喜鹊登梅等众多纹饰,跟炉身的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映衬,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外婆的这只手炉就是圆形、黄铜、带纹饰的。

曾经有朋友看见我家里的这只手炉,欲求收藏,没有舍得。它毕竟是外婆留下的一件念想。对于我来说,这只小手炉不只是具有收藏价值,更让我难舍的,是炉里蕴藏的深深记忆和暖暖的亲情。

 


 

 

责任编辑:中时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