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新明
诗言志,歌咏言——《商书》
诗词者,国粹也。历经浩劫,几近式微。然野火高烧,不碍春风之生;秦坑下陷,难埋中原之士。
中华民族是诗意的民族,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词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地,是心灵的文学,心灵吟唱的家园。其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关于诗的作用,孔老夫子还有两句话:
“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思无邪”。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历代先贤们所创造的经典诗词,都是“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先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古代的读书人,大都会作诗,都懂得平仄、押韵、对仗等诗的规则。
通俗一点讲,诗是一个最高级的东西,能够证明你的文本如何好,描写如何合理,一定要有诗。
作为一个四十年的写作者,本人的文学创作,亦是从写诗起步的。一九八二年在县办油印刊物《浪花》上,发表了“三月啊,不平凡的三月”,这是我的处女作,亦是我文学起步的第一次亮相。
让我们从理论上先对诗歌作以阐述: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文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近体诗即唐代的格律诗,有时亦简称格律诗。
现代诗按照内容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让我们回顾一下百年诗的重审与重建。
专家指出: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它的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进程。
寻找现代诗歌之梦的第一阶段,是起自晚清的“诗界革命”,至“五四”前后的“新诗”运动,可以称为古典诗歌体制的破坏阶段。
20世纪20年代开始并延续到40年代的“诗形”与“诗质”的双向寻求,这个时期可以称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设时期。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现代汉语诗歌进入到第三个时期。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两岸三地”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新诗陷入了困境。有识之士指出:提升自由诗,成型现代格律诗,增多诗体,是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
专家叹息:不少旧体诗有形式而无内容,不少新诗则是有内容而无形式。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复古”,中华诗词应运而生,而今已成燎原之势。
2001年初制订颁布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中华诗词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反映新的诗代”。“声韵改革,势在必行”。执行“倡今知古”、“双规并行”的方针。即:大力倡导使用以普通话语音声调为审音用韵标准的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熟悉、乃至掌握旧声旧韵。
本人学诗轨迹:现代诗——古体诗——格律诗。现代诗学习近四十年,发表数十首,数首获奖;古体诗学习十数年,发表近百首,数首获奖;格律诗从现在初学到老年,尚未入门,还需努力。
我之诗观:诗歌是心灵的歌唱,思想感情是语言的灵魂。写诗需要深厚的生活基础,写诗需要灵感。从现代诗入手,而后古体、近体,先易后难。有两点需要遵循:现代诗要押韵,格律诗要合乎格律。坚决反对屎尿诗!
我呼吁:诗人的诗情是一团烈火,当下的诗人们要为时代、为人民歌唱!让我们大家都来写诗!
【作者简介】张新明,60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群文副研究馆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诗词学会会员。已出版发行《昨日笔记》,《今日印象》,《明日吟唱》三本专著。现任甘肃省黄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