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山西站(孙宏杰)警钟响起,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新冠病毒突袭忻州大地。往常热闹的大街小巷,现在已经空无一人,平日里书声琅琅的校园,现在也化为无声之地。淅淅沥沥的小雨,诉说着时局的艰难。
2022年11月8日
傍晚,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校接到通知:组织留校教师、骨干教师到忻府区会议中心参加疫情管控会议。领导指示:做好准备,抗击疫情。我心头掠过一丝忐忑,一点不安,还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自豪。忐忑不安是因为我并非医科班出身,没有专业的医务知识,更是从来没有参加过抗疫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光荣的使命感,我可以为抗击疫情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有机会为保护家园倾力而出。
明天我会接到什么任务呢?我会分派到什么岗位呢?我也会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吗?家人知道我能去抗疫,一定会竖起大拇指,支持鼓励我。不过我还是要保守好这个消息,等抗疫归来再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我还要防护好自己,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想到这里我从百度上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疫情期间个人防护,脑补了七步洗手法。已经熄灯的我,重新开灯把两包消毒湿巾和消毒洗手液装进背包里。明明知道这些小物件工作组都会发放的,但我还是要带上,也许是安全感,也许是给自己的心理安慰。
望着窗外的繁星点点,带着各种问号,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11月9日
午饭后,留校教师一行16人准备妥当,奔赴疫情防控指挥中心。晚上参会,忻州二中、忻州七中、东方红等学校的同仁也已经到来。区防疫办领导强调疫情发展严峻,会上发放了个人防护用品并分配任务。我们为自己的小组命名为:追阳流调组。我为能加入这个组织工作而骄傲自豪。我们工作组的目标是“快、准、精、细”,我们要赶在病毒前,跑在扩散前,精准确定人群,细致到每分每秒、每户每人。我校教师领到的任务是“追阳”,具体就是先把核酸检测异常人员列出名单,然后逐一给对方打电话核对情况,问清楚现居地址,并录入信息,上报数据。看着看似简单的任务,对于社恐症的我来说,还是有一点点小尴尬,拿起电话问东问西可不是我的风格。我拿着领到的厚厚的一沓花名单,看着一行又一行的数据,想像着冰冷的数字后面是怎样一张面孔,接到电话我能顺利的问讯到有效信息吗?与会老师小组任务分配完毕,枕戈待旦。
11月10日
所有教师手持“武器”奔赴战场。
“你好,请问您是XXX吗?我们是忻府区疫情防控中心的。您昨天在XX核酸采集点所做十人混管采集中,出现了异常情况……”电话问讯声此起彼伏,同事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彼此配合,日夜倒班,每位同事打上百个电话,一天下来嗓子干渴冒烟。就连我这个社恐症也适应自如了,面对各种情况都能反应迅速,积极应对。接起电话时有认真配合的,有拒不回答的,有怀疑诈骗电话的,有醉酒后的胡言乱语、口齿不清的,有害怕被隔离带着哭腔的声音…毕竟疫情之下,谁接到疫情电话不是心头一怔。
每每遇到这些时候,我就想像着电话那端是怎样一张面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安慰着他们,耐心解释着,让他们放下戒备心、担心和顾虑。我希望电话那头听到的是有温度的传达信息,而不是冰冷的审问电话。我要的除了一组组数据,还要将防控政策、病毒传播途径传达给他们,尽可能得减少扩散,降低损失。
我带着笑意一遍又一遍地拔打着陌生号码,与时间赛跑,与新冠疫情斗争。
11月11日
凌晨,吴美芳老师一组被紧急分配到流调组,负责给核酸异常人员打电话追查3天内行踪轨迹及其密切接触者。下午,我校接到上级通知,帮助忻府区疫情防控办确认在忻人员的住址情况,我校所有老师走下三尺讲台,立刻化身“大数据排查员”,他们的口号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我的岗位,大家立即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
11月12日
上午,我随吴帅老师一组被抽调到最前线,大家集中培训了核酸采集过程及病毒传播途径。我们换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和护目镜,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哗…哗…哗”的声响,全副武装的我们深入社区。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为核酸结果异常的十人进行每人一次的单采。我们组负责的是录入采集人员身份证信息,紧密配合医护人员。采集完成后再送往防疫部门检测……简单而重复的工作做了一遍又一遍。寒冷的冬天,汗水早已湿透防护服内的保暖衣。下午四点的时候匆匆忙忙吃了中午饭,紧接着又到下一个小区执行任务……
最美逆行者
11月15日
夜幕降临,10:03分我接到任务,计划前去健康小区对重点人员单采核酸。我迅速来到酒店一楼大厅和其他小组成员会合,认真过目了采样名单资料,领取个人防护物品。
在穿防护服前要清洗双手、给手机贴膜。我犹豫了片刻,给我的学生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同学们上网课及身体状况,有没有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又给家中父母打了个电话,自从在抗疫一线工作,已经10天没回家了。白天时分执行任务,不方便接听电话。等任务完成的时候,往往已是深夜。家人这些天也默契地没有和我打电话。不知他们囤菜了没有,有什么缺少的物品。电话那头的父亲已经睡下了,他惊喜的语气中带着无限牵挂:“流子呀,别牵挂家里了,家里什么都不缺,你在外好好工作,做好防护。”简短交代了几句,挂了电话。泪目想家30秒后,我迅速调整情绪,穿好防护服。
静谧的夜,我们四人小分队:一名医护、一名教师、一名警察和一名司机师傅最后安全互检后驱车出发。我在车上提前打电话通知了被采样人员做好单采核酸准备。来到被采样人员所在楼层位置,由护士完成采样,每一次单采完成后,进行消毒,最后对场地、人员进行消毒。接下来到忻府区医疗集团送病毒标本,并签字登记信息。完成这一系列后,司机师傅原路驱车返回。到达指定停车场对车辆进行了内外整体消毒。我们脱了防护服,并把医疗垃圾放到指定点。完成交接任务,返回酒店时是2:10。
所有抗疫人员用爱和坚守点亮夜晚,决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纰漏,决不让病毒钻空子。严格落实24小时值勤值守制度,齐心协力,不分昼夜,不分钟点,哪里有病毒,哪里就是我们的主战场!
11月16日
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在一职中我们抽调到抗疫前线工作,时刻感受着这个大家庭母亲般的温暖关怀和叮咛嘱咐,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都有对抗困难的底气,这就是源于一职中母亲给予我强大的支持力量,这就是作为一职中人的骄傲和自豪吧!
孙向荣校长像一位负责任的大家长,每天牵挂着我们。在工作小组群里嘱咐大家吃好喝好,天冷多加衣,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都要和学校提出来,同事们想办法送过去。嘱咐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坚定信心,抗疫必胜。张国柱书记传授深入社区经验,给大家加油鼓劲。他们朴实无华的语言,令我们振奋人心,倍受鼓舞。杨勇副校长和李常青主任带着慰问物资送往每个工作组。张文仁老师一趟又一趟地给同事们送所需要物品。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亲密一家人”。有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感觉身后有靠山,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大家,再高不可攀的山峰都会跨越!我们为能在这样有爱有温暖的学校工作而骄傲自豪!
领导关怀是我不懈前行的动力
11月18日
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沓资料,一根网线,就是我平凡而又神圣的工作阵地。连日来我校已抽调40余名老师,走下讲台,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发挥大数据力量,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数据排查。
这些天来我们全部的生活就是以电话为伴,一旦发现高风险人员,不管白天黑夜,都要尽快联系、核实人员信息、行程轨迹、接触人员、现居地址等,汇总信息并及时上报。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生怕有遗漏数据。周围同事都在聚精会神地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同事们几乎没有时间概念,一坐就是一天,忘了喝水,忘了吃饭。就算偶尔的小憩,闭上眼浮现的还是数据,耳畔仿佛还是电话声。
老师们身体力行诠释着“废寝忘食”的沉浸式工作。老师们是同学们心中的一面旗帜,他们工作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面对困难的顽强拼搏精神,无疑不是同学们心中最好的教科书!老师们还是同学们行为典范的一面镜子,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对照吾师,便是答案!
平凡岁月中默默奉献着
身边物资车、救护车来往,见证着这座城市不屈的灵魂。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激烈的“战疫”。
就这样,在抗疫的日子里,忻州一职中老师们用舍小家为大家,在抗疫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着,平凡的岗位上作着不平凡的事迹,用缕缕真情串联起疫情下的一次又一次接力。
燕赵之地多壮士,幽并儿女多豪杰。自古以来,秀容沃土就涌现了无数的英雄儿女。疫情多紧急,新冠数演替又如何?上级统一有序地部署,无数不怕困难、无畏牺牲的人们站在一起,扬起了那面鲜艳的旗帜!并非无惧,只因身后有我们热爱的一切,这场战争比我们所有人都重要。“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凛冬已至,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