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旅游:两访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熊璧如(图)

来源:中华时报    作者:冯赣勇    发布时间:2022-11-17    

江西旅游在记者看来,前往景德镇寻访那里的陶瓷艺术文化应该是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例如,参观景德镇古窑遗址、观赏景德镇与陶瓷文化相关的景致及寻访制作陶瓷的艺术大师等等。这其中一个景德镇的湖田古窑遗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田古窑遗址(摄影:冯赣勇)

这里四十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我国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公元1644年)制瓷历史的丰富文化遗存,它清晰地反映了七百年间陶瓷工艺史上重大变革和集中国古代制瓷历史之大成的全过程,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工艺美术爱好者和中外广大游客的朝圣之地。

熊璧如先生(摄影:冯赣勇)

七百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景德镇依然以瓷都而名闻遐尔。只不过如今的陶瓷工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也涌现了许多新一代的陶瓷工艺制作大师。记者就认识一位身居湖田古窑一带,在仿古陶瓷制作工艺上卓有成就的大师,他就是以湖田熊窑成名的熊璧如先生。记者曾先后两访熊大师,在对他的陶瓷工艺制作的卓越成就钦佩不已的同时,无疑也增添了记者在江西旅游所富有的新内涵。

咏乐酒酒樽(制图:钱惠文)

认识熊璧如先生是在河南郑州裕达国贸大酒店举行的中国首届咏乐诗酒盛会上,当时,他以一名普通嘉宾的身份参加了此次盛会,后来我才知道,诗酒盛会上的那个以古诗圣饮酒造型的装“咏乐酒”的景德镇异型名贵酒樽,从创意、设计到烧制均出自他之手。

熊璧如家庭院一角(摄影:冯赣勇)

2004年5月3日,正值“五一”黄金周期间,记者采风途经景德镇,特意前往湖田古窑遗址一带的熊窑拜访了熊璧如先生。熊璧如先生首先带我前往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参观,在他的介绍下时任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宁勤征馆长与他共同陪同记者观赏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珍贵典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博物馆熊璧如驱车领记者一行来到了他的家。

宁勤征与熊璧如(摄影:冯赣勇)

熊璧如先生居住在景德镇湖田的一座白色三层小楼的庭院里。一进门,进入视野的是一个小小的花园,一片茂盛的绿色植物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十分惬意之感。

熊璧如作品陈列室(摄影:冯赣勇)

在三层小楼对面是一座有二层建筑的集做坯、雕刻、画坯、配釉料、烧制及仓储为一体的工作间。记者看到熊窑烧制陶瓷使用的是一大一小的天然气窑。

指导徒弟绘瓷胎(摄影:冯赣勇)

在工作间里到处能见到一些瓷坯或陶瓷半成品。楼上是宽敞明亮的工作间。几个男女青年在专心致志地绘坯。他们都是熊先生的得意门徒。

工作室参观留影(摄影:冯赣军)

走出工作间,来到白色小楼,三层有一个熊璧如作品陈列室,陈列室里上百件艺术作品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不少作品都很具观赏价值。面对赞赏,熊先生十分谦逊地表示,陶瓷工艺博大精深,要想做成好的作品,不下大的功夫是不行的。

首都风景瓷瓶选(摄影:冯赣军)

参观中熊先生对我关心的几件作品都一一谈了创作经过。其中有一套给北京市政府专用礼品做得“首都风景名胜”的瓷瓶,引起了我的兴趣。但其实这并不是熊的最得意之作。而对一套名为《牡丹颂》的瓷艺制品,他却偏爱有加。

熊璧如作品《牡丹颂》(摄影:冯赣勇)

熊璧如介绍说,这是当时他专为纪念国庆五十周年而创作的。一共五个瓷瓶,每个瓷瓶上都有十朵盛开的牡丹花,五个造型不同的瓷瓶上共计五十朵形态各异的牡丹花,象征着我们共和国的五十年大庆。

采访熊璧如(摄影:孙明和)

记得在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景德镇采风期间,记者还在熊璧如的陪同下前往景德镇的一些古窑参观,让记者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与记忆,至今回味无穷。

陶瓷壁画文化墙(摄影:冯赣勇)

2007年9月14日,记者三年后重来景德镇,本想再拜访一下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当时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时任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馆长的宁勤征与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美术大师熊璧如两位先生,但由于在景德镇的停留时间只有一个晚上,于是只见到了熊璧如大师。

千年窑火瓷壁画(摄影:冯赣勇)

第二次见到熊大师,记者非常高兴。两个随行的朋友虽然首次同熊大师见面,但因早已听过记者对他艺术创作情况的介绍,所以初次见面的感觉就好像是老相识一样

千年窑火瓷壁画二(摄影:冯赣勇)

为了让随行的朋友见识一下他的作品,晚饭后,在记者建议下,熊璧如驱车带着我们到了昌南大道的陶瓷壁画文化墙。在昌南大道两侧分别以“千年窑火”、“水土宜陶”两大主题命名的陶瓷壁画,反映了中国景德镇千年的制瓷史。而其中的“千年窑火”就是熊璧如与他哥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联合参与制作的。

千年窑火瓷壁画三(摄影:冯赣勇)

在昏暗的路灯灯光的照射下,熊璧如在长达上千米的陶瓷壁画文化墙前,为我们介绍每一件作品的涵义及其相关的创作情况。看到有的作品已遭到损坏,他不禁痛心疾首。三年前记者来景德镇时曾走马观花地参观过这座瓷文化墙,但是聆听创作者如此近距离的细致讲解却是首次。

仿清百鹿尊(摄影:冯赣勇)

虽然是一座陶瓷壁画文化墙,但它却将驰名天下的千年景德镇窑火放射出的陶瓷艺术的奇光异彩,通过纵观唐宋元明清历代制陶史:唐三彩、宋影青、元青花、明斗彩、清粉彩、珐琅彩等一系列的瓷器艺术作品形象地浓缩在这里。

青花斗彩牡丹纹瓶(摄影:冯赣勇)

陶瓷壁画上的这些作品像一朵朵奇葩,璀璨夺目,争奇斗艳,寓意着中华陶瓷经历了千年沧桑获得的艺术成果,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才使景德镇名扬天下。正如郭沫若先生的诗作名句所言:“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瓷都”。

仿韩国竹笋壶(摄影:冯赣勇)

尽管是在光照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观赏这组壁画,但是听着大师的讲解,仔细品位每一幅陶瓷艺术作品,其中蕴涵的深厚文化积淀和生动的艺术造型真是令人极为震撼。记者以为,这座陶瓷艺术壁画墙,完全称得上是景德镇的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线,可是在周六的夜晚,这里确是漆黑一团。如果把这里的照明设备每晚定时开启一段时间,将夜赏“景德镇瓷壁画文化墙”景观,作为海内外游客们来景德镇观光晚间的一个固定旅游项目该有多好呀……

仿雍正黄地龙纹天球瓶(摄影:冯赣勇)

离开昌南大道,记者一行随熊大师来到了他位于湖田的作品陈列室。三年过去了,记者看到如今的这座“湖田熊窑”作品陈列室,不仅面积扩大了许多,而且又涌现了大师如仿雍正黄地龙纹天球瓶、青花斗彩牡丹纹瓶、水晶绣彩新工艺珍品瓷等一些新的作品,令记者大开眼界。

景德镇参观留影(摄影:冯赣军)

记者知道熊璧如以前一直致力于仿古瓷的研究制作。而且,在这方面他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艺术成就。由于他的作品精,数量少,所以很少被作为商品摆在瓷器店,而主要被一些瓷器爱好者所收藏。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去年他还被评为了“2006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美术大师”。

水晶绣彩作品选(摄影:冯赣勇)

除此之外,熊璧如还多次应邀为一些国内外的政府机构及会议制作一些高档礼品。例如,北京市政府的春节礼品、江西省政府领导人用于出访的馈赠品都曾出自他手。而他目前正在加紧赶制欧亚部长会议用的瓷器样品。

仿古清花瓷(摄影:冯赣勇)

谈起近几年来他对陶瓷艺术创作的感想,熊璧如先生对记者说:“虽然我以前为仿古瓷艺术投入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我始终觉得,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陶瓷彩绘一直是沿袭传统的工艺。现在的景德镇相当一部人是靠老祖宗吃饭,而仿古瓷制作就是一个很实际的例子。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年不变的制作呈式,会使景德镇在外的影响每况愈下,这是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

水晶彩绣彩盘(摄影:冯赣勇)

记者了解到,其实近年来他已经开始在陶瓷艺术创作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6年他成功地研发出了“水晶绣彩”新工艺珍品瓷。“水晶绣彩珍品瓷”也首次在第三届文化博览会现场进行了推广介绍。

漏空笔筒(摄影:冯赣勇)

水晶绣彩的陶瓷问世,是陶瓷装饰手法的一次创新和变革,一改景德镇陶瓷装饰手法的老面孔,以全新的面容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将新材料、新工艺并与传统的陶瓷工艺微妙结合。用水晶绣彩装饰的陶瓷,色彩纷呈,五光十色……它那如丝如缎,如绒如绣的面容让人惊叹不已,它遇光闪亮,移光色变,步移景换的特殊效果让世人叹为观止!

鱼形工艺盘(摄影:冯赣勇)

据悉,熊璧如研制成功的“水晶绣彩新工艺珍品瓷”,属于新的现代官窑级别的顶级典藏品。它工艺复杂严谨,经过七百至八百度高温三次烧成,采用进口颜料手工勾线填色,最后一次烧成时同水晶颗粒微妙结合在一起,形成光线折射时如苏杭刺绣般的神奇效果,是景德镇传统手工工艺同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陶瓷新品种,一经推出,便受到业内人士及江西省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绣彩“婴戏图”(摄影:冯赣勇)

熊璧如拿着一个名为“婴戏图”的水晶绣彩瓷制品对记者介绍,这个“婴戏图”就是经过了三次烧成的,在第一次烧成型后,我要将人物的皮肤上填色后再进炉烧;等二次取出后我还要再将人物的脸部面容再次进行仔细勾画填色后进炉,这样三次进炉烧出来的瓷器,不仅人物造型会栩栩如生,而且整个构图也都更为丰满。特别是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与熊璧如浮梁留影(摄影:孙明和)

记者从各种角度仔细观赏了一番,效果的确如此。用手摸了一下图案,还有层次鲜明突起的质感,这可能就是水晶颗粒融于其中的艺术性,这在以往的瓷器中是鲜有这种艺术效果的。多少年过去了,记者虽然很久没有与熊璧如大师联系了,但是我却衷心祝愿他在陶瓷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断开拓创新,争取取得更大的成果……(图文:冯赣勇)


责任编辑:米娅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