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通讯社浙江浦江讯(记者:李海良 通讯员:吴盛熠东 海丹婷 傅智诚)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是当之无愧的百花之王,它是百姓心目中的花魁,也是美丽、吉祥、富贵的化身,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的象征。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诗家画匠都极尽笔墨倾力盛赞,浙江浦江作为中国书画之乡,爱牡丹、画牡丹的人不计其数,陈文星一家便是其中之一,爷爷陈泰山(已故)、父亲陈怀德、再到陈文星和他的儿子陈旭伟,一家四代人都痴迷于画牡丹。
丹青世家
十月的东街,稍显冷清,一场秋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地落在青石板街上,晕染了古街的独特风景,这画面像极了一幅写意水墨画。走到东街尽头,我们见到了陈文星一家人。
当天,三代人围在桌前,打算合作画一幅牡丹图,抒发爱国情怀。只见三人手持沾满颜料的毛笔,腕子上下左右来回挥舞,不一会儿,一朵朵鲜活的牡丹便跃然纸上。随即,陈怀德、陈文星又画上了生动的枝叶,一幅韵味十足的牡丹图就完成了。
在这幅图上,明显看出三代人的风格迥异。陈文星说:“我父亲画的花有一个特点,用传统的方式,用白粉,用点缀的方式来画出饱满的效果,就是着重于牡丹的富贵相。我喜欢用大写意的方式,用墨线的勾勒法画牡丹,来衬托我父亲画的花朵。这两个花苞,代表着新生一代。而我儿子,画出了现代的风格。”
陈文星出生在书画世家,爷爷、父亲都是擅写能画的能人,牡丹绘画更是备受称赞。因为爷爷、父亲都痴迷于画牡丹,陈文星与儿子陈旭伟从小耳濡目染,跟着长辈学习书法、绘画。可以说,一家人都是在牡丹花丛中长大的,四代人对于牡丹的感情越来越深,对牡丹的理解也日益深刻。
专攻牡丹
陈文星介绍,他爷爷就很爱画牡丹,之后,他父亲、他自己传承了下来。现在,他儿子也正在学习牡丹绘画。
提及为什么喜欢画牡丹,陈文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老家有个庭院,庭院里种着很多花,其中最突出也最漂亮的就是牡丹,然后牡丹又是我们中国的国花,牡丹花它是富贵花。“在我的理解中,牡丹不单单是富贵花,它还有傲骨冰心,象征着繁荣昌盛,象征着青年一代的蓬勃向上。”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因为牡丹它在冬天的时候,它只剩一根杆,叶子都脱落了,但是它历经严寒之后,第二年焕发的青春更漂亮,枝叶更繁荣,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陈文星告诉我们,一般人只看到牡丹花开时的艳丽富贵,却不知它曾历经严寒。在寒冷的冬天,牡丹没有娇柔的枝叶,凭着一根硬朗的躯干迎风而立,这就是牡丹精神。只有深深领悟牡丹精神,才能真心喜欢上牡丹;只有学习这种精神,才能在艺术之路上有所成就。
正是四代人对牡丹的钟情与深爱,使得他们的牡丹画作品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厚度。据陈文星介绍,牡丹是所有花类里面最难画的,原因在于牡丹品种实在太多,叶片、花瓣又最是复杂,它的花瓣有“千瓣万瓣”,且有疏有密有大有小,再加上每一代人对于绘画的理解不同,因此四代人的牡丹各有特色。
陈文星说,他爷爷陈泰山学习画牡丹也是无心插柳,当时村里迎龙灯、挂灯笼,都需要绘画技艺。陈泰山觉得牡丹富贵、喜庆,村里人也都喜欢,画得多了,技艺就越来越纯熟。加上陈泰山字也写得特别好,书画相得益彰。他父亲陈怀德的牡丹更突出雍容华贵,雅俗共赏。“到我这一代,大写意、写意的融合,更加有自己的一个心得,就是随心所欲把它融合在大写意里。而现在我又把写意跟工笔融合在一起,然后创新更有一种味道,我儿子现在也是在学牡丹,在我的一些基础,我的一些理论里面再加上一些创新,因为他们这一代电脑更懂,他们会在电脑上制作出来,然后发挥出来新的一种概念,新的创新。”
爷爷陈泰山和父亲陈怀德更偏爱牡丹多彩的颜色,他们的牡丹作品用色鲜丽,艳而不俗,构图大气磅礴,豪放的笔墨绘出尽情绽放的花王神韵。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牡丹花开得张扬、耀眼,但落落大方,毫不掩饰自己的光芒。高超的画技完美诠释了“花大色艳,仪态万方,雍容华贵,端庄秀丽”的牡丹品格。
传承发展
陈文星的父亲陈怀德画牡丹已经50多年了,看着家里的后代接过画笔,传承牡丹国画,他别提有多开心了。
陈怀德说,没想到,牡丹画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我儿子他比较潜心画牡丹,我孙子也在学习画牡丹,还画一些素描人物画、色彩画,看到牡丹绘画技艺后继有人,我很高兴。”
“陈氏牡丹”连续四代的传承无疑是可喜的。中国画里的牡丹有自己的绘画传统,陈文星在努力继承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新东西,并把它们融入到创作中去。他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绘画也要跟上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中国画是“即白当黑”,很讲究“淡、雅、静”,如果将国画与其他元素相互融合,就能不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陈文星认为,在绘画中,传承非常重要。如果文化没有传承,没有延续,概念也没有了。尤其是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生动直观的可视可感形象叙事、抒情达意,进而潜移默化地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用的独特文艺方式,其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浦江作为书画之乡,绘画文化源远流长,希望浦江的书画在传承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创新开拓
画画这些年,陈文星一直在国画艺术上不断学习钻研,勇攀“牡丹创作”的艺术高峰。他向先人学,从书中学,向名师学,多年艺术上的浸染让他对牡丹的色彩、笔墨、技法的理解和运用也更为独特。近几年,陈文星又开始挑战更有难度的水墨牡丹,水墨牡丹格调更高、难度更大,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很少有人尝试。在创作形式上,陈文星更是将大小写意和工笔融为一体,结合工笔的细致,既有恣意挥洒、大刀阔斧之气势,又有精细雕琢之匠心,亦纵亦敛,收放自如。
在画室里,有一幅特别的牡丹图。整幅画黑灰白三色相融,虽然没有常见牡丹画的鲜艳,但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和形式却更加丰富。水墨游走之间,尽情浮现墨色晕花,于有色处见无色,于无色处显百色。整束牡丹枯润相间,浓淡和谐,枝叶的线条灵活多变、刚柔相济,使得整体的画面更灵动,格调更高雅。
陈文星介绍,这幅画的创作技法是在何家英的中国重彩工笔高研班进修时学到的。何家英是著名的工笔画大师。在这幅画中,陈文星把这些重彩工笔的元素整合在一起,整个背景采用了工笔画技艺,刷了几十遍几百遍。“花我是写意跟工笔加在一起,就像叶子一样的,我不是传统的工笔,也不是传统的写意。我把写意跟工笔的画法技法融合在了一起。”
除了画牡丹之外,陈文星还旁及花鸟、山水,致力水墨主调,综合其他各种技法,努力追求质朴率真、雍容大度之气势,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更高层次的国画艺术殿堂攀登。
从爷爷陈泰山、父亲陈怀德到他这一辈,这一份传承让陈文星颇为自豪又格外珍惜,他心里一直有让牡丹绘画在陈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使命感。如今,陈文星的儿女也接过了接力棒,在他的教导下小有所成,如同一个个含苞待放的牡丹花苞,充满新生的力量。
陈旭伟觉得,画牡丹在他们家族一脉相承,就像一个纽带,联系起了整个家庭。他现在还在学习阶段,他想把接力棒从爷爷、爸爸的手中好好接过来。这还不够,他还有一个小小的野心,希望以后他的儿孙也能喜欢画牡丹,他能手把手的教他们,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采访手记
牡丹花开,品种千万,花色不同而各具风采,竞相生辉而万紫千红,不同的花朵,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丽,共同构成一幅幅富贵祥和的牡丹画。在陈文星一家人的笔下,牡丹的画像万千,既是对小家富贵吉祥的祝福,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四代画牡丹,笔墨见真情。陈文星一家人在中国画艺术道路上的坚持与创新,让传统水墨尽情绽放出更绚丽的色彩,相信今后牡丹绘画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也必将拥有更多的活力和空间。(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