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引导民俗旅游村、特色村镇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利用非遗文化和网红直播等方式,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度假,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整合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
一是依托特色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打造展览式手工作坊,吸引游客现场进行作坊体验,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需求同时实现体验式消费;二是将现有规模化产业和民俗文化、名人名事相结合,编排沉浸式文化场景在节假日盛装出演。三是将普通工薪阶层定位为受众群体,尊重艺术规律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使商品价值贴近生活,从看到喜欢到体验想买最后实现买得起、用得起。
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文+旅+农深度融合,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作者:杨晓峰系中华时报社记者,中国建设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