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的各行各业稳增长政策落实落细

来源:中华时报    作者:杨晓峰    发布时间:2022-07-05    

       各地多下“绣花功夫”、多做通盘考虑、多用市场化手段、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让稳经济“一揽子”举措尽快落地,为企业应对困难风险、抓住机遇争取更多主动

       为扎实稳住经济大盘,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6方面33项具体举措。这33条举措,“退、缓、补、购、奖”多管齐下,以更大力度助企纾困;促投资、增消费、畅循环齐头并进,继续靠前发力稳增长保民生。各地方各部门迅速落实,逐项研究逐条细化,把政策“红包”尽快送到企业手中。

        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专项债发行规模较2021年同期增加1.68万亿元,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6月上半月,国家铁路单日货运装车稳定在18万车以上的高水平;6月份前三周,上海全社会用电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2.48%。当前外部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对生产的连续性形成一定影响,各方须争分夺秒抓落实,尽可能缩短政策时滞,提升政策效能,为企业应对风险、抓住机遇争取更多主动。

       要强化精准思维,多下“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保持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部分行业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订单、原材料成本上升、产业链不通、供应链不畅等。针对这类企业的纾困工作,应更加注重在消费终端和产业链、供应链上加力,加大对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力度,增加财政促消费措施,以“点对点”运输等方式协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复工达产。对困难较多、情况较为复杂的重点企业,要进行“一企一策”式帮扶。此外,要充分利用税收大数据系统、财政资金直达系统的技术优势,做好资金动态监管和政策效果追踪,为后续政策微调提供科学依据。总之,政策落地越精准,成本越低,效果越好。

      要秉持系统思维,多做通盘考虑,强化财政、金融、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调性。比如,做好节奏管理,关注政府债券发行增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关注项目进展以合理调拨使用地方债资金,防止财政资金“趴”在账上;重视制度建设,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等举措都具有制度性特征,出台实施细则要系统、全面、规范,稳定各方预期;强化管理协同,进一步深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整合企业注册登记、生产经营、纳税缴费、环保法务等非金融信息,提高市场主体信息透明度

      在搏击风浪中,中国经济一次次经受住了“大考”。我们相信,只要上下一心、科学应对,一定能克服眼前困难,再次交出高分答卷。(作者:杨晓峰系中华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杨晓峰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