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春节社火中表演“樵夫打熊” 古代“西凉伎”再现部分文化遗存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杨鉴旻/董文钦    发布时间:2022-06-11    

mmexport1654929802927.png


武威春节社火中表演“樵夫打熊”

古代“西凉伎”再现部分文化遗存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网兰州讯】

(全媒体记者杨鉴旻/通讯员董文钦报道)


编者按:2022年6月11日,由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物局、兰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活动以“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为主题。作为主办城市,兰州市将通过线上传播与现场活动相结合,策划推出文物鉴定、非遗展演、历史文化及红色故事讲堂等5个类型30多项惠民活动,扩大全民参与度。同时,兰州市还将重点推出“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和“万象涵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展”,展示黄河流域历年考古成果,深入诠释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以及展示近年来全国文创产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将其打造成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思考性的沉浸式文创主题展览。本报特发此稿,以飨读者。


mmexport1654932257358.png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甘肃组委会《雪域天骄》电视剧筹备组制片人、甘肃省民盟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甘肃华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原武威地区文联《红柳》杂志社文学编辑、甘肃天马文化研究院(筹)执行院长董洪先生研究认为,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海上村“董家小庄子”一带流行的“樵夫打熊”表演节目是隋唐国舞“西凉伎”的部分文化遗存。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展之际,这一发现为武威以文化旅游为桥梁,推动国家级“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对于深入开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内涵,以及保护传承弘扬“民族”和“节庆”以及“武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旧唐书•元稹传》记载:“穆宗皇帝在东宫,有妃嫔左右尝诵稹歌诗以为乐曲者,知稹所为,尝称其善,宫中呼为元才子 。”武威文史研究者慕容维维认为,著名唐代诗人元稹亲自书写的《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证明,作为凉州人的女婿,他对凉州的热爱和了解深度超乎其他诗人。元稹在《西凉伎》写下了“吾闻昔日古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名句,他又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一诗中写道:“吾闻黄帝鼓清角,㢽伏熊罷舞玄鹤。舜持干羽苗革心,尧用咸池凤巢阁。大夏濩武皆象功,功多已讶玄功薄。汉祖过沛亦有歌,秦王破阵非无作。作之宗庙见艰难,作之军旅传糟粕。”著名学者型作家董洪据此认为,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元稹创作的古诗是打开凉州民俗神秘大门的钥匙,其中“㢽伏熊罷”就揭示了“樵夫打熊”故事起源的遥远年代。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熊文化史”,出征河西大败匈奴的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就有一幅“野人抱熊图”的石刻,现立于陕西茂陵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长2.83米,宽1.72米,高0.96米。以线雕为主,辅以浮雕技法,运用扭曲的线条、夸张的手法,雕琢出人与熊殊死搏斗的场面。石人头大口阔,牙齿外露,双肩耸起,左腿屈膝,右腿跪地,两手拧抱一熊欲食,熊张口与人对咬,作不甘示弱状。作品栩栩如生,质感强烈。刻画一个壮汉与熊殊死搏斗的激烈场面,有史前岩画的沧桑感。这件石刻石人体形粗壮,隆鼻大嘴,耸起双肩,以铁钳般的巨手,用力握住一头野熊,熊则紧紧咬住此人的下唇斗得难解难分,石人被咬的表情,由裂开的大嘴作了夸张。熊的体形较小,比例关系较为严谨,和对人夸张刻画的手法有明显的对比效果。一望而知,最后必然是野兽失败,选用这一题材,可能是为了表现祁连山深处当时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状况,与“马踏匈奴”相互映衬,说明霍去病打败匈奴的战功来之不易。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有个“黑熊怪”的人物,他原是一头黑熊,住在黑风山的黑风洞,修行多年成为妖怪,使一柄黑缨长枪,善于变化,手段也很厉害。唐僧西天取经路上,这个黑熊怪偷走如来佛祖赐给唐僧的宝贝袈裟。孙悟空与他争斗多次,也未讨回师傅的袈裟,只好求救于南海观音菩萨。观音假装送给熊精一粒仙丹,使黑熊精现出原形,为唐僧讨回袈裟。后来,黑熊怪皈依佛门,摩顶受戒,在菩萨的落伽山后当了守山大神。


据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海上村80岁高龄的建筑工程师董志恒介绍说,“祁连山”为匈奴语,意为“天山”。在古代,祁连山里熊的数量很多。在祁连山的深处,栖息着一种习性独特的“人熊”。人熊又叫马熊,古代叫罴,现代学名是棕熊,体型庞大,力量奇大,是陆上第二大食肉动物。人熊之所以被加了个“人”的前缀,是因为它在发动攻击时后肢发力,全身直立,挥动上肢,仿佛人类的样子,远比人们常见的“狗熊”聪明,故而一般人遇到难以对付。


“罷”乃罴(pí)的繁体字,是熊的一种,也叫棕熊、马熊或人熊,古称罴。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实际上人熊的学名,称作“罴”,与熊不同,“罴”遍体毛色黄白,不仅脖子长,后肢也比普通的黑瞎子较高,而且姿态五官似人,所以叫做“人熊”。远古时期的尧舜时代,战败的“三苗”被流放到河西走廊之后,先民为了生存与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留下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凯歌,故而至今河西走廊的人们闹社火前总是要先祭拜“苗庄王”,“樵夫打熊”就是歌颂和纪念“苗庄王”的表演节目之一。


董志恒介绍说,棕熊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食肉目) 公熊体重超过7个成年男子的体重,雌性接近202千克,体长120……210厘米,嗅觉极佳,是猎犬的7倍,他们的视力也很好,在捕鱼时能够看清水中的鱼类。棕熊的吻部比较宽,有42颗牙齿,其中包括两颗大犬齿。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它们也是跎型动物,并长有一条短尾巴。武威民间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三岁儿童的脑细胞发育达70%,而六岁儿童的脑细胞发育已经与成人一样。“樵夫打熊”中主角之一的“人熊”不是常见的“狗熊”,狗熊只是爬行动物,而“人熊”则是成了“精”的马熊。因为“人熊”通过进化已经达到相当于3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有趣的是,人熊只会上树,不会下树,不管它爬到多高的树上,要下去都是松开四只脚掌往下坠,攀得越高,跌得越惨。可是,纵然它摔得七荤八素,哀嚎连连,下一次仍然如此……有时还会出现这样一些可笑的情况,一只人熊朝一个男子笔直地走过去,但男子仅仅回头看了一眼,就把人熊吓得慌忙逃窜。一个男子途中遇熊,正在惊恐之际,人熊却首先离开了。令男子莫名其妙,怀疑是人熊嫌他身体瘦小,划不着吃?有时一只黑熊狂追一名男子至树上,男子正在惊慌失措之际,这个黑熊却反而离开了。男子百思不得其解,黑熊应该是看清楚自己的模样了,大概是它看见树上的人并不是要找的儿子所以离开了?其实,人熊虽然体型庞大,但棕熊通常都比较胆小,有时甚至一个普通人都能吓走它们。


古代,每逢农闲时节,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农夫总是要穿着笨重的熊皮袄,头戴瓜皮帽,脚蹬毛毡靴,肩上扛着一条扁担,腰间插着青铜大斧,登上祁连山森林茂密的山峰进行砍柴,以备家庭做饭烧水之用。每年霜降过后,人熊便开始冬眠,它选好冬眠的树穴或石洞,用树枝做伪装,封住洞口,以求安全。漫长的冬日,人熊除了睡觉保存体力,什么也不做。为了能够安然度过冬眠,人熊从秋天起就大吃大喝,贴膘长肉,冬眠末期,有些人熊会被饿醒,苦于无法出洞,只能舔手掌充饥,等到春分过后,人熊才能离开洞穴,结束冬眠,这个时候它身体虚弱,走路都打晃……


mmexport1654929807283.png


“樵夫打熊”的故事情节就是从一位“樵夫”出门砍柴开始进场表演,他穿着一身黑色对襟短褂,头戴青色英雄巾,脚蹬毛毡靴,肩上抗着一根黄色油亮的木棍,腰间插着一把斧子,耍着“进山棍”的武术探路……不料登上祁连山后,一棍敲在人熊的屁股上,正在“冬眠”的人熊受到惊吓则一跃而起……由于樵夫误闯人熊的活动区,也就是强行进入了它的地盘,出现这样的“侵略”情况激怒了人熊。于是,一场“人熊大战”不可避免,双方即将发生血腥的厮打场面……


董志恒介绍说,人熊特别爱吃蚂蚁,它们发现蚁丘后,先是会狂喜地大吼大叫,然后绕着蚁丘打转,一直转到忍无可忍为止。这种故意拖延不吃,是人熊的一种乐趣。等到实在口干舌燥,感受不到乐趣了,人熊会几巴掌扇塌蚁丘,数万只蚂蚁从残垣断壁中一涌而出,乱作一团,这时候,人熊蹲坐,舔一舔手掌,然后一掌拍进蚁群,再用舌头一卷,送入口中。


相传人熊抓到人后,并不立即吃掉,而是先在人的腋窝挠痒,直到人被笑得筋疲力尽,人熊没了兴趣,才将其一掌拍死,然后撕成碎块慢慢嚼着吃掉……但人熊是怕人的,它遇到“樵夫”后,先是害怕感到一阵紧张,而发现“樵夫”确为独自一人后则大喜过望,立刻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采用“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始围着脆弱而单薄的对手“兜圈子”,人们总结这是人熊的“四门兜底阵”,即它环绕“樵夫”急速旋转,“樵夫”怕人熊从身后发起攻击,自卫应对之策只能是眼睛紧盯人熊,而身体则不停地随着人熊旋转,一般人坚持不了多久都会感觉到天旋地转,这正中了人熊的下怀……


人熊为了惹“樵夫”发笑,举起左手,则用右手在自己的左腋窝挠痒;举起右手,则用左手在自己的右腋窝挠痒,装出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处于生死攸关状态的“樵夫”十分紧张,哪有心情发笑?可在场的观众尽管为樵夫的命运捏了一把汗,却还是忍俊不禁被人熊的样子惹得发笑了……


董志恒介绍说,人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一只成年的棕熊,前爪的挥击可以击碎野牛的脊背,而且可以连续挥出好几下,足见其恐怖。另外,别看人家外表笨重,它们奔跑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0公里,由于耐力甚好,它们可以用这样的速度连续奔跑个几英里都没问题。就因棕熊智商低才更加危险,它们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发动疯狂的攻击,尤其是带着小熊的母熊;另外捕猎,争抢其他猛兽的食物时,或者交配季节的公熊都会比平时更加的,或者准确地说是远富攻击性。人熊的特征之一就是性猛力强,可以掠取牛马而食,由于力大无穷,一人粗细的老树说拔起来就能给拔起来,遇到人便人立而起穷追猛扑,山里的猎人轻易不敢招惹人熊,更别说打主意去猎熊了,但人熊并非捉不得,只是要冒的风险极大,一个环节出了岔子就会把命搭上。


在祁连山的密林中,人熊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动物之一,能跟它势均力敌的也就是祁连虎。据早先的老猎户回忆,祁连山里生活着百兽,照理说虎是当仁不让的霸王,大部分动物都慑其威风,唯独人熊不服老虎,敢于跟其抗衡。曾经有人见过老虎与人熊的搏斗,当时人熊抬起前掌直立,作势攻击,老虎当仁不让,呲牙反扑。两只巨兽扭打在地,忽而翻上,忽而滚下,你咬我噬,血花乱飞,熊吼虎啸,地撼山摇。老虎作为祁连山的百兽之王,第一回合没有在人熊身上讨到便宜,它不吃眼前亏,耍花招脱身逃走。人熊见老虎不辞而别,气恼不堪,不停拔树根泄恨。一连拔倒几棵大树后,人熊力竭卧倒。这个时候老虎从暗处跃出,一口咬死人熊。尽管人熊败在了老虎口下,但老虎的境况也狼狈不堪,它遍体鳞伤,存亡未卜……虽然老虎和人熊偶尔会打斗,但其实它们并没有利益冲突,纯粹是为了争夺“山大王”。


东北人把熊称为“黑瞎子”,是因为熊毛太长遮住了眼睛。熊不理发,每年按季节定期退毛和长毛。武威民间常常戏称长时间不理发的人头为“熊头”。人熊在社火场中一边幻影式似的旋转,一边则不时用爪子撩起头发,以便观察樵夫的心理变化,一旦瞅中时机,便一个“鹞子翻身”打滚冲到樵夫面前,伸手拍向其脑袋,形势万分危急……樵夫则有“三打”的招数:“上打”为“泰山压顶”,“中打”为“黑虎掏心”,“下打”为“柳树盘根”,故而双方势均力敌,处于僵持状态……


董志恒介绍说,因为人熊这种猛兽膘肥体壮,皮糙肉厚,即使弹丸洞胸穿腹,血流肠出,它尚且能够掘出泥土松脂塞住伤口,继而奋力伤人致命,所以即使枪法精湛,火器犀利,也绝难以力取之。社火中“人熊”的“熊皮”采用黑色老羊皮制作而成。由于人熊身体发痒,经常在松树杆上磨蹭,浑身沾满了松胶,不自觉地又添加了一层防护膜,故而刀枪无法穿透,只有它的腋下才为攻击的软肋。但是,武威社火中的“樵夫”经过激烈搏斗,在棍子脱手的情况下,一个“白马分鬃”,紧接着又一个“黑虎掏心”,人熊则打滚撒泼,飞沙走石,樵夫不能近前,却急中生智,拔出腰间的斧头扔过去砍在了人熊的脑袋上,最后才打死了它,场面热烈、惊险,也十分吸引观众。最后,樵夫耍着“出山棍”得胜回家,表演结束。


在“樵夫打熊”的社火民俗展演中,乔装打扮的樵夫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与山中的黑狗熊(单人装扮)进行搏斗,表现樵夫不畏艰险上山砍柴的生活气息。人熊表演别具特色,由一个大人装扮成大熊,它在节奏十分急促的锣鼓声中欢快跳跃,一位武士打扮的人手持五尺木棍展示武术套路,似与熊进行搏斗,熊则对武士的木棍躲、闪、挡,胳膊上所绑的木条不时发出“啪啪”的声响,又向武士不断地攻击,做出滚、爬、跃等各种动作,表演惊险刺激……


被后世誉为“西北霍元甲”的凉州一代武林宗师董立文相传就曾为“樵夫打熊”中“樵夫”扮演者之一。知名作家雪漠曾以董立文为原型创作了44万字的长篇小说《凉州词》,入选“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成为畅销小说之一。董志恒介绍说,清末甘军统帅董福祥父亲董世猷为宁夏固原一带的哥老会首领,人称“王朝山大爷”,他为儿子日后发动农民起义奠定了基础。董立文则是董福祥率领农民起义的“董家军”将领之一,在甘州主持董福祥创设的“威虎山堂”并发展“哥老会”时被誉为“河西大王”,后被官府勾结武林败类毒死……为了纪念远逝的一代大侠,人们把他壮烈牺牲后遗留下青龙偃月刀抬进社火场,树立为凉州城北乡社火中的“开堂大刀”。民国时期,起先由武术家董伯基装扮“樵夫”打熊,武术家董长胜则装扮“人熊”格斗。后来,董长厚拜武术家董伯基为师,头戴反边草帽,专习打熊。武功高强的李洪基则专门扮熊,样子凶狠狡猾,令人胆战心惊……武术家董长厚去世后,由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在河西走廊亲自接见过的武术家董志生承接打熊任务。


樵夫和人熊都是踏着固定的鼓点进行表演。人称“董十爷”的董立方是董立文最小的弟弟,他的“老四”儿子董万基正是一位杰出的“擂鼓手”。在海上村小学担任民办老师的董万基从十几岁就开始练习“擂鼓”,也是社火节目“樵夫打熊”中的最后一位打鼓的能手。武威俗话说:“催命鼓,救命锣。”是因为古代作战有“闻鼓而进”和“鸣金收兵”的惯例。鼓缒采用柳条放入炕洞温火烧练,取出后剥皮,敲鼓时会发出“嗡嗡”之回音。一场“樵夫打熊”表演结束,擂鼓手便出一身大汗。


董志恒介绍说,他的爷爷叫董福禄,是甘肃提督董福祥的大哥,曾与刘志丹的爷爷、董家军“红笔师爷”刘仕杰一起并肩战斗,共同辅佐董福祥成就起义大业。因其跟随左宗棠西征时壮烈牺牲,其父母悲伤过度双亡,虽朝廷封赏安抚,但这成了董福祥一生无法治愈的心病。左宗棠奏请朝廷安排湘军将领刘思洵担任凉州知府后,对“民族英烈”董福禄后裔关爱有加,赠匾“白云奇绩”以示表彰,朝廷特在誉为西北“天府之国”的“银武威”建堂纪念。由于旧社会家境富裕,董家经常资助“闹社火”活动,故而成了“樵夫打熊”节目的“供养人”。他的父亲董万贵读过私塾,经常同滕建武、董长柱等人参与社火组织,并管理其活动的经济账目。董志恒是我国最早的乡镇企业家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他又继承家族的“供养”传统,继续资助闹社火活动,使“樵夫打熊”的艺术重见天日。


在凉州的其他民间习俗活动中均能窥到武术的踪迹。流传在凉州的棍排子中的进山棍、出山棍、劈柴棍等拳械套路据传就源于此活动。“樵夫打熊”故事中的上山、砍柴、下山以及打斗场面均由武术动作串联起来,是武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极具生活气息和观赏价值。流行在永登、天水一带的“打熊”,熔舞蹈与武术于一炉。由此可见,凉州许多风情习俗中都有武术文化的元素,其演进与民俗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刀花子”与“棍花子”就是套路,社火是凉州武艺的“传习”形式。


“樵夫打熊”的节目表演完毕后,武术表演开始。董立文的儿子董寿基自幼习武,青年时代参加西北军奔赴了抗日战场,当上了骑兵排长。北平和平解放后,他回家务农,常常在社火中表演武术,以纪念远逝他乡的父亲。除人称“五爷”的武术家董长胜活跃在社火场之外,武术家董生基的一个姑娘“小丫头”也专门表演“单刀破长枪”,成为春节社火中的保留节目之一。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位于武威市凉州城北的海藏寺总是按惯例举办盛大的庙会,此时已在各家各户表演完毕的各地社火也就自动随之汇聚在这里敬土地神祭祀,之后社火便卸妆进入春耕,标志着红火的春节就此结束。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即将到来,人们要满怀信心和希望去投入到新的一年工作中去了。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因此时河西绿洲已经“开春”,庙会结束居住在绿洲的“川里人”就将开启紧张的春播,诸如三股叉、铁锨把等农具需求量增大,居住在祁连山的“山里人”则发现了市场需求“柳杆笤把”的这一巨大的商机。于是正月十六日顺势形成了一个“民间物资交流大会”,民间俗称“叉把节”,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甚至有人挑着“正月十五”的红灯笼,挂上纸条寻找早已丢失的孩子,两天的庙会结束后丢弃的鞋子比比皆是……社火表演为“叉把节”助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二者相得益彰。


2019年1月1日,武威市体育局、武威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武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凉州区人民政府在武威市塔儿湾景区联合主办“武威市庆元旦“塔儿湾杯”传统武术演艺大会”,活动以“弘扬武术魂,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其中将“樵夫打熊”列入活动项目之一。在濒临失传的危急关头,武威市武术协会又担负起了“樵夫打熊”的传承责任。


凉州社火中的“樵夫打熊”是凉州民间独有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通过打熊与熊展开生死斗争,展现凉州人民的智慧与武功。打熊文化积淀着久远的武术文化底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一种豪爽、纯朴、讲究礼仪而不乏风趣、幽默的民风,洋溢着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特征,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Screenshot_20220422_112425_edit_46767787695988.jpg

责任编辑:杨冰心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