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文网江西讯(王建 记者 吴国庆)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景钧堂的展厅里欣赏着展柜里各式各样的炉钧、炉钧与粉彩交融、炉钧与珐琅彩交织的“景钧”美器,最让记者惊叹的是那“景钧”炉变后的那种丰富到爆的变化,是的,多到无法想象的明暗深浅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和光泽的变化。真可谓是景钧炉变多奇妙,炉火天然胜画工。
景钧发明人王国喜先生
“钧窑以自然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著称于世。我们景钧的根脉就是发源于五大名窑之一的钧官窑,我们首先发掘恢复炉钧(明清时期,钧窑在景德镇的创烧称之为炉钧)的烧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实验,使出炉万彩的炉钧色釉炉变与粉彩和珐琅彩等相融合产生新的更神奇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景钧’(炉钧挂彩),因为这个新的炉变发源于钧窑,并在千年瓷都景德镇进行发掘、恢复、传承、保护和创新,所以我们称其为‘景钧’,这也是我们注册‘景钧’知识产权商标的由来。”景钧堂负责人、“景钧”(炉钧挂彩)发明人王国喜先生向我们介绍道。
钧瓷起源唐代,兴盛于宋代,元代播火于全国,明清多个瓷区仿钧盛行。宋徽宗时期钧窑达到高峰,宋徽宗在阳翟(今禹州市) 八卦洞附近建立钧官窑,钧官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在当时钧瓷是皇家使用的器物,布衣百姓是不允许拥有与使用的,也是要“掉脑袋”的。因当时烧造工艺的制约,烧成品率极低,佳品俱在深宫,而且现在的存世量极低,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传世宋代钧瓷的收藏,散落民间的极少,故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收藏格言,更是让钧瓷家誉户晓。
钧窑铜红种的发明,带来了中国陶瓷釉色的革命,从而结束了我国陶瓷“南青北白”的单调格局,使瓷器进入了一个彩色时代,进入明清时期,随着制瓷业向南方的转移,钧瓷原产地禹州神屋镇的炉火熄灭了长达数百年之久,全国几大瓷区的仿钧瓷却各放异彩。江苏宜兴烧造出了以天蓝、天青为主要釉色的“宜钧”;广东石湾窑烧造出了以蓝釉为主的“广钧”,又称“泥钧”;景德镇创烧出了蓝、绿、月白等釉色融为一体的“炉钧”,以及以红色为主的窑变釉仿钧瓷。
特别是清代位于景德镇的御窑厂在督陶官唐英的主持下,把钧瓷的色釉和烧成工艺结合景德镇的烧成工艺特色进行大量改进创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釉下烧制成功了霁红、缸豆红等,釉上在涩胎上烧制成功了炉钧,这些釉上和釉下的传承创新成果得到了皇室褒奖,并成为皇室的顶级藏品,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顶级的烧成工艺。
随着御窑厂的没落,炉钧烧成工艺也失传了。王国喜先生偶然在故宫图册上看到炉钧藏品,被那种美深深地打动了,从此魔症似地开始了炉钧工艺的发掘、恢复和复烧。历经千辛万苦把炉钧复烧成功了,但王国喜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深知无论是钧窑还是炉钧,它们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成果,在今天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也应该向先贤督陶官唐英一样,赋于炉钧新的时代风采。他又开始了新的试烧,首先破解了炉钧只能在涩胎烧制的难题,在釉胎上烧制成功了。其后又破解了钧瓷色釉流动性大的难题,成功实现了炉钧与粉彩、炉钧与珐琅彩融合烧制的这样一个新的划时代彩种——景钧(炉钧挂彩)。
炉钧釉色自然炉变的鬼斧神工万彩之美,粉彩呈色丰厚多变色泽亮堂柔丽的鲜艳耀眼之美,珐琅彩这内宫秘玩的细润凝重艳丽高贵之美,合之而成的“景钧”可谓是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