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群义务植树 公益林绿色常青
首届甘肃武威知青林大型公益植树义务活动记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网甘肃武威讯】
(全媒体记者杨鉴旻/通讯员白明报道)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在雪舞草长桃花吐蕊的春光里,3月23日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特殊日子――武威知青日。从这天开始,在河西走廊东部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大地,巍峨壮观的祁连雪山可以作证,川流不息的石羊河流正在喝彩!首届“共植国槐·共享绿色”武威知青林大型公益义务植树活动在“武威知青友谊广场”正式拉开序幕。

在“武威知青友谊广场”两侧北边的知青天坛和南边的知青地坛四周,即将形成的武威知青林,距武威城13公里。据组委会消息,为彰显知青精神,把希望和青春留住,安排了4天,有226名知青和志愿者分五批参加了义务劳动,至26日在知青天坛共植树281株,把荒丘栽上了武威市树国槐,祁连山下知青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正如平凉知青团队发来贺电说的:“凉州风月美,石羊更添秀。勤劳的武威知青是敢于拼搏的一代人,在奉献了青春的甲子之年,武威知青又组织开展了义务植树的公益活动,让全体甘肃知青钦佩又感动!”

在知青天坛植树现场,知青们按照各自划分的地点挥动铁锨,挖土、栽树、培土、踏实,大家配合默契、有序、高质量的完成当天的任务。25日当天,突降大雪,寒风阵阵、恶劣的天气也没有阻挡第三批植树知青的热情,他们迎着寒风,干劲十足,脚踩泥泞,相互帮助,克服困难,连续作业完成了任务。令人值得鼓舞的是,原本这些知青都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可以颐养天年,安度晚年,可他们不甘虚度岁月,开辟一片知青林,让知青的名字永远覆盖大地,在祁连山之北写下一个大大的字“知青林”,使大好河山缀一片绿,把生命与希望永远留在人间。

由于疫情影响,为响应地方政府疫情期间防疫规定,组委会制定了详细、周全计划,取消了26日举行的“‘武威知青林’奠基暨《武威知青公益林纪念碑记》揭幕仪式”,并通知已报名的兰州、金昌与河西各市县外地知青与志愿者130多人,取消来武参加植树,欢迎来年再到武威欢聚共植知青林;对现有参加人员采取分批次、签承诺、少人数、保进度、把质量的方式,认真做好现场防护措施,严把防疫关,顺利完成了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尽管取消了庆典仪式”,组委会表示待到疫情限制解除,将紧锣密鼓组织武威内外的知青和志愿者,共同与赞助单企业举行隆重欢乐的庆祝仪式,再植国槐,扩大知青林的影响。

唯有凉州绿荫曲,流传天下乘凉人。在武威这片热土上,知青树会越长越高越大,愿它越长越绿,愿它将来形成一片神奇的荫凉,它会永远用无声的绿色闪烁知青一代人的时代业绩。几天来,栽下的每棵知青树已命名,武威知青群体与赞助企业共植“友谊树”2株,知青“公益树”187株,知青伴侣“夫妻树”9株,志愿者“爱心树”26株,代种外省知青团队“友好树”6株,代种外地武威知青“公益树”51株。目前,计划的武威知青林由武威知青刘威昌、杨庆红、白明发起并组织,白明并进行了总体设计。武威静安园企业家周福斗、周福东、张国福、陈大勇大力支持,公益善助,全额投资,划出地块,定制碑材,购置树苗。建成后的知青林将由知青友谊广场,知青绿色屏障,知青小道两侧的面积60亩的知青天坛和知青地坛构成,计划用三年植树1000株,其间立有武威知青白明撰写的2215字的《武威知青公益林纪念碑记》,和5块记名的仁、义、礼、智、信石碣组成。碑的正面“武威知青林”由知名书法家翟相永题写,5块石碣的命名由武威知青书法家张志毅、翟忠、王志民、徐行之、肖惠萍书写。碑文由知名文化学者张克复、徐兆寿、王其英、张国才、姚锐、张玉泉等三审定稿,提升了该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组委会还陆续收到各地贺词贺信11篇和贺诗贺联26首(副)。

武威知青林的建成,体现了知青积极响应武威市委、政府的号召,践行“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决心,他们自觉自愿地有组织开展大型“共植国槐·共享绿色”公益植树造林义务活动,为武威几万已步入花甲之年的知青带了个好头!愿河西东部的知青都能在这个春满人间的季节,投入到植树造绿活动之中,让河西走廊山川披上绿装,为中国西部绿色发展再做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武威知青公益林纪念碑记》武威古郡,神州播名。丝路重镇,历史名城。南耸冰峰,雪雨圣水滋润大地;中为沃野,平畴千里五谷丰登;北聚湖泽,静水秋月鱼跃鸟飞;东临瀚海,孤烟落日直圆无常。道通欧亚,丝绸彩路驼铃云贯;武盛文昌,西北重镇光耀中华。此间,共和国武威专区曾辖武威、永昌、民勤、古浪、天祝、永登、景泰、阿拉善右旗等县域。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武威数万知青和支边青年,从当地城镇来,从上海、北京、天津、山东、兰州来,从部队、铁路、工矿来,先后落户农村、农场、农垦、林场、牧区。武威知青如苍穹彩霞,分布在辽阔的武威大地。当知青点的炊烟在晨曦中升起,在田间地头、草原牧场、戈壁沙漠、河谷林场、兵团垦区、冰峰雪域,仿佛形成一道亮丽的时尚风景。

河西走廊,绿洲鲜活。亘古祁连,碧穹云飞。知青倩影,傲然独立。挥汗如雨,凸显新农。武威旷野,人进沙退数百年;凉州中枢,知青共挚七十载。国家建设,人才为本。国有号召,青年争先。艰苦环境,热血酣畅。前赴后继,贡献青春。武威知青历程,涉及千万家庭,牵动百万人心。这一血气方刚的群体,青春似火,激情无限,不畏酷暑,不惧严寒,很快融入到当地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武威的农、林、牧、水、电、路及各项事业中,成为一支坚强有力的生力军,并伴随着黄河、石羊河流域的日新月异,城乡换了人间,农村繁荣,城市繁华,社会安宁,人民幸福,天地换了人间!在那火红的年代,他们听从党的号召,服从国家安排,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艰苦的环境中,锻造意志,锤炼品格,“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这既是这一代知青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万众知青,时代脊梁。白杨性格,红柳风骨。砺其心志,劳其筋骨。青春无悔,岁月难忘。知青精神,日月同辉。遥忆当年,武威知青激情高亢:告别校园,上山下乡,扎根农村,植根百姓;富有幻想,充满理想,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积极向上,勇挑重担,自立自强;甘苦共命,敢于冒险,情同手足,无私奉献;在共和国支援西北,西部开发、武威商品粮基地建设、“三西”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及垦荒种地、治沙造林、修渠建库、挑泉打井、平田整地、土壤改良、畜牧繁育、电线架设、高温堆肥、春种夏收、副业创收、备战备荒、文艺宣传的历史上创造了奇迹并留下深刻的印记。

祁连坚强,腾格温柔。乌鞘擎云,龙首仰天。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青春恰时,荣光无限。知青情怀,割舍不断。武威知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饱尝了生存苦涩,在迷惘中奋进坚持,在磨难中锻炼成长,在困境中隐忍崛起,在征途中重置信念。他们大多刻苦自学成才,争当新型农民、种田能手、生产标兵、拖拉机手、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基干民兵,踊跃应征入伍,进矿入厂,自学考学。武威知青群体与共和国一起负重前行,积极投身于“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壮举,在祁连山北创造田成方、渠相连、林成网、电相接、路相通的建设中,把青春献给了武威大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业绩和标杆人物,抒写了光荣重彩的篇章,创立了一座光耀时代的历史丰碑。

巴漠浩瀚,雅盐浓淡。红崖清澈,龙泉沸腾。天高地阔,禾苗茁壮。人才济济,终成栋梁。如今知青,年过甲子。不忘初心,壮心不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二○一九年十月二十日,武威知青组建“武威知青网”微信群,设群管会,高扬“武威知青”旗帜,联系寻访知青微友,构筑知青群体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友谊通道,知青同仁不断加盟,队伍日益壮大。微信平台发扬矢志不渝追求、爱国为民情怀、求真务实作风和吃苦耐劳品质,发扬尊老爱幼、无私奉献、服务社会、惠及知青之宗旨,激发老有所为、励志奋斗之斗志,倡导并致力文化、读书、演唱、舞蹈、体育、休闲、旅游康养之事业,设立“武威知青艺术团”,组建合唱、舞蹈、器乐、朗诵、旗袍走秀和太极拳诸队,组织有特长者歌舞表演,适时举办大中型文旅康养活动,努力使武威知青群体勇立潮头、同舟共济,各领风骚、光彩无限,相互关爱、欢度晚年。

凉城之南,宝地神圣。阳述山下,亥母洞开。知青群体,时代精英。金塔河映,清源长流。公益造林,绿我武威。二○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以“武威知青网”群管会为纽带,筹备“武威知青林”公益活动,得到武威静安园鼎力支持,双方组建组委会,至十二月二十七日宣布知青林正式启动。静安园无偿全额出资,在园区划出土地六十余亩,定购巨石、苗木、工具,并雕石刻碣,提供免费交通及餐饮,为公益林的奠基和建设不遗余力。时,武威知青网组建《武威知青名录》编委会,开笔登记造册,倡议用三年时间组织知青及志愿者,义务植树千株,象征数万之众,万众同心,盼尔后每年养护两次。林地置如磐灵石,象征红旗,正面题写“武威知青林”,后拱五块石碣呈弧形,意涵五星、武威、五凉及五行。知青为旗帜一星,又命名为“仁、义、礼、智、信”石碣,每块周围分别镌刻植树的参与单位与知青个人、志愿者、捐助者及静安园员工姓名,同为本碑文之附录。

黄钟大吕,岁月当歌。知青老矣,壮志仍在。文明武威,你我同行。兹日奠基,吉时揭碑。植树染绿,载歌载舞。知青义务,光耀河陇。企业善举,青史留爱。桑榆唱晚,夕阳温馨。举杯对月,笑看人生。喜迎朝阳,美好无限。
武威知青白明谨撰;文化学者张克复、徐兆寿、王其英、张国才、姚锐、张玉泉审定;武威知青刘威昌、杨庆红校核;企业家周福斗、周福东、张国福、陈大勇善助;武威知青王伟新捐物。
公元二零二二年三月二十六日九时十九分吉旦立

会员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