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狮
2022年的春节快到了,全国各地各种民间习俗在准备着,在广东省的广宁县的山村里,有一个过年舞“山狮”的民间习俗,从战国时期开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战国时期,在粤、桂、湘三省边区螺壳山地区的古宁阳(今广东省广宁县),虎患严重,华南虎伤害人畜的事时有发生。在一次挖芋头的劳作中,一头凶猛的老虎扑向山民,情急之下,山民慌乱中拿起装芋头的芋笠(箩筐)套在头上,并迅速蹲下身子,双手抓住芋笠左右摆动,准备同老虎决一死战。突然原本直扑而来的老虎竟然停止进攻,只与山民对峙,山民遂一只脚踏在原地,拾起另一只脚向前探一步,同时摆动芋笠,最后老虎掉头悻悻溜走了。南北朝时期,真狮子从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随着人们对真狮子的认识,有人便用蔑刀在芋笠上部切出一个口子,近底部的位置挖了对称的两个洞,左右侧面加上两块木片,用颜料画成鼻子,一个活灵活现的狮子诞生了,这就是起源于芋笠的狮子,名称“山狮”。
平时,山民将“山狮”挂在墙上,白天其他野兽见“大王”在此,逃之夭夭,哪敢靠近!晚上有老虎侵袭时,山民点燃堆放好的竹子,舞动“山狮”,敲响盆盆罐罐,那爆竹的声音和敲打铁器的声音响彻山谷,老虎被吓跑了,这个办法大大减少了华南虎对人畜的伤害。空余时间,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舞动山狮,敲响锅、罐、瓢、盆,抄起耙、刀、棍、杠等生活、生产用具娱乐一番,这种强身健体的娱乐这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民间传统活动的“山狮舞”,后来还吸收了《西游记》的精华,引入了“大头诺”(佛祖)、“二母”(王母娘娘)、“三仔”(猴王)等人物,成为人们喜爱的—种狮舞。
山狮俗称“尖嘴狗”、“大头狗”、“狮猫”,其狮头较南狮小,外形似猫,没有舌头、胡子和下巴,长独角,木质眼,狮头涂有图纹,狮身用红底细花相间的棉布制成,古时,狮背还有一条以木康为材料、用棉布制扎成节状的脊柱。
山狮舞由狮艺、音艺、武艺三部分组成,整个架构包括狮子队、锣鼓队、武术队,需要8——40人参与。它要求表演者上肘下缩、双脚屈膝、以碎步、探步行走为基本要点;山狮吃青又吃鼓,但不采高青,表演中融入神话传说,以艺见长。
表演分为拜门助庆、行路过桥、开盘表演三种。
山狮舞从千百年前一路走来,在粤、桂、湘边区广泛流传,包括现在广东肇庆市的广宁、怀集、四会、封开、德庆等市县,清远市的清新、阳山、连南、连山、连州等市县,广西省的平南、梧州、柳州、南宁等市县,湖南省的临武等市县。清末民初还传播到广州、珠三角一带。鼎盛时期有狮队2000多个,参与人数达40万之众……
可以说,山狮舞是广宁古山人与恶劣的大自然抗争的产物,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是根植于竹乡广宁弥足珍贵的原生态历史民俗文化,是岭南山狮的主流。


会员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