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新闻通讯社浙江嘉兴讯(记者:李海良 通讯员:沈丹虹 汤振杰)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经济开发区是浙江嘉兴海盐县通元镇的两张名片。近年来,通元镇不断探索深化产乡融合的共富路径,努力打造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在共富路径的探索中,通元牢牢抓住了党建引领这个关键。
不久前,海盐的“美好记忆·丰山溢水”精品线亮相嘉兴市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精品线发布仪式,通元镇的丰义村和雪水港村是这条线上的两个重要站点,通元的“美丽党员”们齐心协力,精心打造了主题雕塑、丰收大道、融禾园区、乡村振兴展示馆等精品节点,提升游览线的质感,做到“点上有故事、线上有体验、面上有风景”,从而让党建“活”起来、让乡村“红”起来、让群众“动”起来。
农文旅融合3A景区村丰义村:为美丽乡村带来了美丽经济的新业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通元镇坚持走美丽乡村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带动美丽经济的发展道路,丰义村已形成集观光旅游、四季采摘、民宿度假、田园康养、研学体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有风景、有故事、有体验的省3A级景区村庄。该镇充分挖掘相关元素,融合本地专家讲学,推出“在地教学精品八课”,进一步提升美丽村庄内涵。
通元镇委托海盐县乡旅公司等专业团队开展景区资源挖掘包装、业态招揽培育、旅游产品打造、品牌提炼推广和日常运营管理等工作,推出“观光休闲游”“赏花美宿游”“主题研学游”等十余条旅游线路产品,先后吸引丰义人家农家乐、憶相山庄等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的落地,为美丽乡村带来了美丽经济的新业态。今年以来,丰义已接待旅客3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6余万元。
金秋的丰义,晴空万里,微风徐徐,正是游玩的好季节。当记者来到位于丰义村山前埭的山前乐郊本草园时,见到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闻花识草,详细了解园内的各种植物。

据了解,山前乐郊本草园占地50余亩,总投资1000万元,目前种植着100余种珍贵的中药植物。该园以人文科普、休闲养生为主题,提供科普研学、文化旅游、亲子课堂、校外活动等多种互动旅游项目,致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型农旅短途旅游的主题体验园区。
丰义人家民宿就位于丰义村,这是嘉兴地区首个利用村内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实现有效开发的民宿项目。该民宿以江南水乡为主体风格,既有农村的恬静淡泊,也不失江南的氤氲秀丽。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安逸的乡村气息,让民宿一下子“火”了起来。丰义村村党委书记奕国华告诉笔者:“很多游客上半年来旅游的时候,就已经预订好了下半年的住宿,我们的民宿还是很抢手的,很有人气的。”
融禾农业现代产业园:高科技农业,促进共同富裕
去年5月份,由嘉兴融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13亿元的农业科技园项目落户海盐农业经济开发区——通元镇。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园区19个数字智慧连栋种植棚于近日建设完成并投产。
秋风送爽,丰收在望。在位于通元镇雪水港村的融禾农业科技园里面,正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一个个圆滚滚、沉甸甸的阿鲁斯网纹瓜挂满枝头。嘉兴融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尹忠琦一边关注着大棚内的气温、湿度等实时动态,一边检查网纹瓜的生长状态。
尹忠琦打开手机,向笔者展示了他们的“神秘技术”,“我们全部采用新技术,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通过手机就可以操作。阳光太足时,遮阳膜就会自动盖上;水分缺少时,自动滴灌系统就会运作起来。”

在新技术的加持助力和融禾人的精心管理之下,今年融禾迎来了大丰收,六月中旬首批玉女鲜食小番茄新鲜上市,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初秋接档的阿鲁斯网纹瓜也广受好评。“这个网纹瓜吃起来香气扑鼻,口感软糯,水分充沛,每只售价可达120元。这也是我们创业的初衷,用高品质创造高效益,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舌尖体验。而且每间隔15天种一个棚,直到把所有生产棚全部种完,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实现错开种植、错峰上市,提高产品在市场的保有率。”尹忠琦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海盐,3月份开始采用传统露地种植小番茄,一般产量不高。而融禾农业采用连栋大棚和数字化精准管控,能够实现小番茄亩产2万斤的量,且品质也有保障。

夏天室外温度超过了30℃,而大棚内的气温始终保持在30℃以内。“每个大棚内都通过设备设置了植物生长的参数,我只要在办公室点点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行了。”尹忠琦说,气温超过20℃风机会自动打开,超过25℃遮阳网也会自动打开,灌溉、施肥设施会根据温度、湿度、酸碱度数据变化自动开启和关闭。
海盐县通元镇副镇长马万勇说,开展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建设以来,通元镇集合农开区建设,一方面是以稳定粮食安全为己任,我们通过引进海元米业,大力发展稻香养殖,打造稻米全产业链,把粮食的安全做好,提升稻米的附加产值。另一方面,我们以数字赋能为载体,通过引进一批智慧数字农业型的高科技企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数字化、科技化。
幸福港雪水港村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振兴金名片
“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经济开发区”是海盐县通元镇的两张名片,雪水港村作为“两区”建设的主战场,不断探索深化产乡融合的共富路径。
15年来,雪水港村忠实践行“三个示范”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成立了雪水港村“美丽党员”服务队。围绕“美丽乡村”中心工作,设置美丽家园宣传团及积存垃圾清运队、绿道补植养护队、墙面广告清除队、治水护水队、渠道路面维护队等“一团五队”党员认领岗位,引导党员带头做好清洁家园、优美庭院、文明行为、爱护家园、志愿服务等“五个示范”。同时,依托党员联户机制,建立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先锋站(中心户)—党员—群众”的管理联系网络,落实每名党员公共绿化责任区块和对所联系的5-10户农户宣传带动责任,每月开展“美丽党员”评定和通报,鼓励引导农村党员争做“美丽党员”,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美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通元镇雪水港村在践行产乡融合共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构筑“零碳村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贡献。村里投资建设了智慧路灯、光伏路灯、光伏休闲栈道、光伏连廊和V2G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并在“红船·光明驿站”开辟零碳村落推广专区,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在电力驿站中设置“以电赋农-碳画像全景大厅”,创新研发“碳画像三色图”,全面提升农村综合能效水平。创新推广土灶“柴改电”,建立“政府-企业-群众”多方合作推广机制,累计推广“柴改电”537户,减少柴火消耗约8.53吨,碳减排15.64吨,每年为村民增收13.89万元,雪水港村特色实践更是入选了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新华社内参。
富了钱袋,还要富脑袋。为让文化更好地激活乡村、赋能乡村,通元镇雪水港村有效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打造重点场馆,深化品牌宣讲,发出党建强音。投入370万元,在“米酒记忆馆”等特色展馆的基础上,新建“乡村振兴展示馆”,围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当好示范”要求,以雪水港为样本,通过3个主题馆反映出乡村的15年蝶变,展示村落历史文化,呈现奋斗历程。自雪水港展示馆2021年5月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2630人次。成立雪水港村“‘通’情达‘理’”宣讲团,立足乡村振兴,充分挖掘红色元素,融合本地专家讲学,推出“在地教学精品八课”,增加党建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厚度。(完)
会员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