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国家一级书法家---薛建平(0/0)

5秒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时间:2021-10-01 21:13:59 | 浏览
贵阳“黔味牛源”杯摄影比赛在筑启动
<< 上一图集
>生态游
下一图集 >>

 

再访国家一级书法家----薛建平

中华时报北京站记者董谦)笔者于今年九月中旬再次拜访了国家一级书法家薛建平老师。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天时间,却感受颇深。通过和薛建平老师长谈,终于明白了一个书法大家是要经过研读中国书法史,通过刻苦多年的书写练习,取古代书法之精华融入自身的悟性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形式。经过多年的书法研习,目前为止薛建平老师共能书写十三种不同的书法笔体,如:刻文符号、甲骨文、甲骨文行草、石鼓文大篆、金文大篆、秦篆、小篆、小篆2、汉简、汉简2、魏碑、魏碑行草、行草。具体书写字幅后面给与展示。 薛建平老师笔名龙山雪田、墨海;1954年出生于河南洛阳书画世家。

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名誉院长ZG110S411、中国河南省人大书画院理事0157、中国河南书法家协会会员5205、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理事B2002、共获金奖、一等奖各种全国大赛证书叁佰陆拾玖张

人有静气 风度自来。古意是理解中国历代书画史变革的一个关键点,在中国书画史中起着原道的作用,古意就是指传统,提倡古意和复古的传统源于中国文化中重视正统、正本清源的思想。古意与复古运动通过对前代经典的标榜与古法的追忆,复古主义者重新审视前代的传统,声明规则与法度大于人为,呼吁贴近文脉,起着维护传统正脉与承上启下的作用。正可谓一窗可观天下事,人情冷暖弹指间。  

现如今:昨天的变革已经成为今天的传统,前代书画作品对中国书法的影响远大于自然对现实自然。古意对绘画的发展与书法从临摹前人书帖继往开来有一样重要的意义,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提出:“书法无它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法处,不知古法,却言不取古法直是不成书耳。 ”若没有前辈古法的滋养,我们艺术是野蛮的、不可理解的。上述理论是中国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历代书法正是如此,在一脉相承中不断出新,就如中国汉碑书法,它们都很相似而又各自不同,每碑必出一奇。古意好比原道一样,在维系着发展的脉络中开启前进的道路。在中国书法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他们的功夫与造化都是从对前代经典的临摹与品读中获得。

痴迷执着,坚持不懈。一九五四年,少年时的薛建平自幼学习魏碑、颜、柳、欧、赵、汉简、石鼓文、秦篆诸帖,其书法融,行、草、隶、篆、魏碑为一体, 风韵古雅,雄浑博大,有高山流水、苍松古藤之势。无论是情感还是趣味都与更为亲近,崇尚生拙,追求自然,出手庄严,注重细节。薛建平老师接受传统的艺术观念并且尝试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薛老师曾作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过于精巧花哨者不对他的胃口,过于老实平板者终嫌缺少神气。他并不专学某家某派,但却在有意无意间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那就是性情与手段并重,于不经意处见功夫。他的艺术意识在混杂与淘汰中酝酿发酵,在探求与磨砺中逐渐形成独家的书法特点。显现出当代书法家追求艺术创造,提高艺术造诣,强调每件书法作品的价值理念。他的书法作品看似信手拈来,却实在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成果。其中的代表作品,初看会为其雄浑苍劲、痛快淋漓的整体形式所震撼;细细品味,又会为其匠心独运、精妙奇特、宛若天成的笔法所折服。这是一种野山荒原式的真美,是艺术精神的折射,是东西方文化的汇集,是形象与逻辑思维的全新体现。

 

39ad0a2255a27479be2cb48ba6df015.jpg

热门点击

2022年度中华时报优秀记者、优秀撰稿人和优秀单位评选结果公告2022年度中华时报优秀记者、优秀撰稿人和优秀单位评选结果公告

提倡讲真话,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提倡讲真话,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

信息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信息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泥洋河 能流进梦中为数不多的河流泥洋河 能流进梦中为数不多的河流

尹石畫舫•詩【尹石畫舫】詩·文·印悼念 | 林毓生: 鸿飞那复计东西人工智能是助手还是工具?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启幕,用“共生”开启京城艺术浪潮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