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什么?

来源:中华时报    作者:XIAO    发布时间:2021-06-01    

中国年轻人近日刮起「躺平主义」旋风,在网路上引发巨大反响,南方日报刊登文章《「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之后获新华社转载,也引起一些陆媒抨击为「毒鸡汤」,批评躺平可耻。其实,这背后有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網民製作的躺平圖片。(網上圖片).jpg

网民制作的躺平图片。(网上图片)

「躺平主义」系指年轻人出于对社会、工作环境失望,与其跟随社会期望坚持奋斗,不如选择「躺平」的处事态度,降低自己的慾望,不再过分追求,仅求能维持生活的最低标准即可。


中国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在网路上引发热议,作者在文中大谈「躺平即正义」,描述自己是如何在2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透过极低的生活消费跟打零工,维持「自由」状态。发自“知乎论坛”的躺平主义,宣言很简单:号召青年们“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六不主义,“维持最低生存标准,拒绝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和被剥削的奴隶。”不少中国网友响应,「躺平学」风行一时。


然而,中国各界不乏对「躺平主义」的负面评论。《南方日报》5月20日刊登名为〈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的评论称,一些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变成「佛系青年」。长期浸淫在「丧文化」的语言框架中,不免沾染消极情绪。在压力面前「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这样的「毒鸡汤」无任何价值。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也发文批评,年轻人因不喜欢内捲(中国用语,指「压榨自己,极度竞争,以获取微小的优势。」),就选择躺平,是不负责任的。共青团微博5月27日也发文号召年轻人「不负使命,不负家国,不要躺平」。


有中国学者认为,「躺平族」对于经济发展有很多不利影响,消费者是拉动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但年轻人没钱就不消费,这样势必对经济有负面影响。


据新浪财经调查的数据,2020年北京薪资中位数已达6,906元(人民币,下同),上海工资中位数6,378元,但一、二线城市庞大的消费支出却让年轻人叫苦连天。


中国线上房地产平台「贝壳找房」5月27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房价最高的3个城市分别是深圳、北京、上海,而在深圳居住的普通居民家庭,需要「不吃不喝27年才能够买得起一套房子」,因此中国青年对于生活的无力感并非毫无理由。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政府及媒体必须更积极引导帮助年轻人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理想。

“躺平”一词最早应出自百度贴吧一篇已被删除的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内有“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豆瓣后来建立了躺平小组,但是躺平小组现已被删除。

躺平主义宣言多少有些愤世嫉俗,却引来了难以想象的共鸣,有种解释是,站不起来,但又不想跪着,就只有躺平。站不起来,因为生活成本太高,压力山大,高房价,高物价,工作难求,遑论结婚生子。站不起来,跪着求生好不?不! 很多年轻人还不愿丢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剩下来的就是躺平,维持最低生存状态。躺平是一种无奈,躺平也是一种不屈。

躺平一词出世后,有躺平主义,躺平哲学,微信朋友圈还流传着中国躺平诗歌流派大展,开首就是:“今天,你躺平了吗?”号称“我躺故我在”,“一起躺平,一起爱!” 其中有首写道:躺平,是为了不弯腰/躺平,是为了不下跪/躺平,是横向的站立/躺平,是挺直的脊梁。如果像诗里写的这样,还是蛮有点傲骨的!

关于躺平的表述有多种多样,也有人从另外一种角度去看躺平主义,躺平不是躺在床上啥也不敢,而是降低欲望,不再过分追求,回归最基本的生活。

网上议论纷纷,有人批评与其躺平颓废,不如挺身行动,有人则以为躺平并非颓废,而是一种消极不合作,自有其价值。

在高消费,重奢侈,比阔绰比得难以透气,“内卷化”的社会,躺平主义忽然让人领会到其实不必强做什么,据说刚开始还有官方的舆论对这些人自己躺自己的倒也不在乎,甚至表示尊重他们对生活态度的选择,但躺平引发共鸣声大震,情况就有点变化。『南方日报』日前发布题为“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抨击,呼吁年轻人抵制消极情绪。环球时报环时锐评5月28日讽刺说:“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叫醒”。官媒还发文示警,“认命可以,躺平不行”,谴责躺平主义是很有害处的“毒鸡汤”。

官媒为何如此说,有人分析说这躺平主义,分明透露着一些不合作主义思潮,“躺平是觉醒,更是不合作,觉醒,不合作,中国就有希望”。

豆瓣上那个躺平小组被炸了,页面不存在了,还留着一行小组简介:躺平是一门哲学。躺平是一种艺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

躺平小组被炸了,躺平者四散了,到处都是,网络上有一段广泛流传的视频,一位躺着的青年女子在说:“年轻人躺平到底惹了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生活有多倒霉!”“年轻人不缺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年轻人缺的是奋斗路上的那束光。”

先“躺平”再说?

25岁的廖小姐目前还是学生,她接受访问时说,自己崇尚的是“躺平主义”,政府要提倡女性生几胎对她来说都没差别。对她来说“躺平主义”,是以一种非暴力但不合作的方式去应对各种不同的政策或规范。

但她也表示,这个问题牵涉到个人意愿,所以很复杂。单看网络调查,虽然很多人跟她一样有“躺平”这样的想法,但也有发出“爱国声浪”会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了国家需要做出改变。

回到个人层面,廖小姐反而担心的是女性自主性受到影响,担心三孩政策给她们带来压力。

她说:“因为假设我是个不想生第三个孩子的女生,我就可以跟老公或婆婆说法律不准我生第三个孩子。但现在这个政策开放后,她们便无法这样回应,那女性在家中又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所以这件事我觉得很难说。”

廖小姐提到,这样的话题也不能不讨论爸爸的养育责任,那是一个家庭是否会想要多一个小孩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CTC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