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群山环抱中的浮梁双峰塔

来源:原创    作者:林宏 吴国庆    发布时间:2019-11-11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讯】林宏 记者 吴国庆20191016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浮梁双峰塔成功入选。为探究双峰塔的伟岸丰姿和前世今生,116日,记者专程赴江西浮梁县勒功乡,作一次实地踏访。

探访双峰塔.png

双峰塔位于勒功乡西部的宝莲山上,汽车驶至一处小型水库坝上后,便需改换徒步。伫立水库坝址,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群峰环峙,绿树葱茏,双峰塔却难觅踪迹。同行的乡村干部说,双峰塔并不在山巅,而是掩映在宝莲山的山坳之中。沿着山涧崎岖小道徒步约半小时,便到达山涧顶端的一片开阔地,这便是双峰寺遗址之所在,双峰寺左侧的高阜上,一座佛塔迎着秋阳傲然耸立,双峰塔神秘面纱就此掀开。

双峰塔.png

双峰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由勒功黄氏出资兴建,距今已有990多年。塔为六角七层,高约19米,底层每边只有3.5米,塔身无平座层,平面收分呈弧形,弧线拱率约为1/20,这种形式的砖塔,在国内尚属罕见,是研究中国古代弧身建筑的一个典型例证,具有很高的建筑文物价值。双峰塔由青砖砌成,第一层设卷门,因墙厚形成卷道;第二层以上设窗洞;第三层以上的窗洞存放佛像。塔内佛龛中的石雕佛像,刀法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双峰塔、双峰寺碑记.png

古井和水塘.png

历史上,一般有佛祠才有佛塔,佛塔是佛教的象征。双峰塔下方是双峰寺遗址,寺庙建筑早已坍塌,但在荒草瓦砾之间,寺庙墙基和格局仍依稀可辨。寺庙右侧,一口古井一方水塘仍在,充盈的水面上飘浮着绿藻和枯枝杂叶。双峰寺正前方竖立着2块长方形青石碑刻,一块为《双峰寺记》碑,由南宋嘉定己已年(公元1209年)广西桂林知府邑人郑梦龙撰文,碑高2.4米,宽0.9米,记载了黄叔道捐资修缮双峰寺的功德,碑文内容在浮梁史志中存录;另一块为《双峰塔记》碑,立于明太顺庚辰年间(公元1460年),碑高2.3米,宽0.9米,碑文已漫漶不清,据说当地一位老先生曾有抄录,目前尚无实证。《双峰寺记》及勒功《黄氏宗谱》对双峰寺兴衰始末记叙脉络清晰,寺庙由黄氏始祖黄叔季始建,其孙黄叔道“官至侍郎”,返乡时改建寺庙,并因寺庙在宝莲山两峰之间而易名为“双峰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巡察浮梁,曾为双峰寺题诗:“谁人种德到双峰,物我同归化育中,援墨人儒君子德,杏坛经训是高风”。(《题黄叔道建浮北双峰寺诗》)后时诸多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颂扬黄氏家族修寺建塔德行的诗篇,使双峰寺、双峰塔更加声名远播。

探究碑文.png

    19895月,双峰塔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3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10月,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时光更迭,双峰塔的独特历史文化风韵更加引人入胜。在此次现场采访中,勒功乡领导表示“乡里将抓住双峰塔入选‘国保’单位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修缮,科学利用历史文化遗存,规划打造一条串联勒功古街、双峰古塔、沧溪古村的精品线路,发展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勒功乡村全面振兴”。

勒功乡纪委书记刘少龙.png

责任编辑:中华时报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