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包子香

来源:原创    作者:吴国庆    发布时间:2019-09-02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讯】(记者 吴国庆)大弟夫妻俩在福建打工近20年,现在儿子大学毕业了,加上父母年纪大有事来回不方便,便回到家乡,在经公桥下街开了一家早餐店,卖包子、馒头、手抓饼、炒粉等小吃,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刚出笼的包子.png

周日休息,我乘车去大弟店里玩,顺便看看他们生意如何。到那里是上午10点多钟,买早餐的人基本没有了,只有偏远山村的人零星买点带回家的。大弟说他们早上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妈妈和姑姑赶来帮忙,还真是忙不过来。弟媳给我端来了一盘刚出笼冒着热气的包子,她说听说我要来,特意留了一笼包子没卖,让我尝尝再带点回县里。闻着那带着肉香,褶花匀称外形美观的包子。咬一口,鲜而不腻,清香适口味道纯正,让我不由想起了我与包子的“情缘”。

色香俱佳的包子.png

记得还是八十年代,我读初中,有的村离镇上有30多里,上学都是走路。除经公桥村外,我们都是在学校住宿,每个星期放假回家去背米、背菜。米称了换饭票在食堂打饭吃,菜只能带些保存时间长一点的酸萝卜、酸豆角、辣椒酱等,学生们经常感到吃不饱很饿。那时候,农村都很穷,家中给孩子的零花钱很少,我一个星期家里才给我两毛钱,虽说物价低,可也是不够用。有的生意人便想出了点子,没钱就用饭票兑换包子、油条、麻花等食品,然后叫学生拿米到他们那里换回饭票。

顾客买包子.png

在经公桥下街有一家姓侯的,他家是卖包子的,安徽太湖人。他家包子是5两饭票换一个,买的多有优惠。我为了挣点零花钱,和几个同学商量合伙批发到学校卖。那家的女主人是个60多岁的老太婆,经常用太湖话对我们说:“伢几个,晚上来咯,晚上有生意做。新鲜肉蒸的肉包子,热气腾腾滴个。伢几个,晚上来咯!”我们学得惟妙惟肖,现在初中同学在一起回忆起来,都还会忍俊不禁,大笑不止。

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和前妻来到她的家乡,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金沙江畔——宁南县白鹤滩镇,在街上开了一家餐饮店,主要也是卖包子和米线为主。那还是前期在福建晋江和我妹夫学的手艺,用以维持生计。那段时间,天天半夜起来做准备工作,一直要忙到中午。做包子要发酵、揉面、准备馅料、蒸煮等多道工序,非常辛苦。当天卖不掉的第二天就不能卖了,只能丢弃,看着都心疼,但为了保证新鲜、健康和声誉,不得不忍痛割爱啊!在央广网江西新闻群里知道我做过包子这段历史的人不少,像新闻界知名人士遂川县委宣传部刘祖刚、共青城公安局刘志坚、吉安市委宣传部肖莉华等网友都戏虐地叫我“包子叔叔”。

哈哈,看来我是和包子杠上了!


责任编辑:中华时报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