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古意 千秋同心------美物掇球

来源:中华时报    作者:陶公粟 五彩坊    发布时间:2019-07-15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胜流霞。古时的大多禅意,不过是一茶,一壶。孤啸踏蓬窗,幽情远,皆在酒瓢茶具。用一把好壶寄意,它首先要是美的。将比例,平衡,气韵,节奏,对比,连贯,协调这些美的集合元素,在一件作品中融会贯通,它或是小巧精致,可浮于掌;或是大气磅礴,振聩人心。从形这个角度来说,单是一种壶器,样式都可千变万化。

微信图片_20190715173739_看图王.jpg

一把好壶,从形美,到意美,再到气美,三者兼而有之,是为上品。紫砂掇球壶本是古来经典,经典不易。此壶形首创于清代时的邵大亨,他将莲子大壶进行变形改制,去耳,上移壶腹,壶盖稍微上拱,制成经典的大亨掇球,在当时千金难求。后邵友廷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再创作,拉高壶颈,壶盖抬高,使壶形更接近成为“掇球”这个名字本身的意义。而清末的程寿珍更是在此二者基础上加以改造,使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呈“三球重叠”之势,并在国际赛会上斩获大奖。

微信图片_20190715173725_看图王.jpg

在历久弥新的掇球发展历史中,各位前辈将掇球推向完美极致,然而古今多少事,楼台烟雨中。相隔数百年,后世匠人再也难寻古迹,这笔珍贵的财富陈列在历史长河中,今人的传承已不仅是摩古,更是创作。创作不易。此番陶公栗五彩坊陈鹏欢在尊重掇球原型的基础上,用传统原矿泥料进行制作,将其变换出新,实为难得。

追寻古意,对古时掇球的理解是传承的精髓。陈鹏欢深知掇球的传承古朴,古法匠意使他深深着迷,从朝晖至夕阴,琢磨参悟,细心研习。天道酬勤,坚守敬业的匠人,从他做的每一把壶可以看出他对岁月的理解。陈鹏欢自制特色紫砂泥料,与古朴质感的掇球结合,古今相接。从大到小,从五色到多色,细微之处,每一把壶都各有韵味。将这些形色各异的掇球壶分立来看,则可从细节处看匠心。



这些掇球,远观色不同,近看形相异,细察下来,每一把壶都各有千秋。掇球壶是把几个球体堆砌而成的美物,其中每个球体大小不一,截取圆弧不一,又并非简单的拼对接合,制作起来尤为不易。不易之处有三,第一,掇球壶历久弥新上有经典;第二,后人摩古下有异曲;第三,时代迭更,市场劣品横行中的坚守自我。

壶友“宋子”收藏了陈鹏欢甚多各式掇球,爱不释手,时常将它们摆在一起,欣赏自己的心上之物,笑称其为“球阵”。这些排列整齐的掇球,看起来十分壮观。黛青,青灰,紫黑,红棕,黄棕,赭红,酱紫,米黄……单是颜色就已令人沉醉其中。流胥或稍直,或略弯,似仰似合;壶把圆圈或敛或张,始于肩,点于腹,如从壶身拔出,气韵闲适,气势昂然;壶盖高低错落,或峭或满,低伏高鼓;圆钮有势,扁钮有力。

雪段掇球壶,壶盖盈起,上缀珠钮,盈起之处高耸峻峭,颇似将军挺拔之姿。盖与口沿之处远看宽度一致,近看上厚下薄,呈头部压盖之势,细处收为脖颈,线条流畅,气度骤显。一弯小巧流胥出于壶肩,如耳状的壶把匀势而起,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终于壶腹。壶腹饱满亭匀,肩部线条柔和流畅,稳重不失灵动,古朴不失新意。

天青掇球大壶身扁,腹鼓,颈高,肩线饱满,壶把上扬,壶嘴略直稍弯,壶盖如含冲天之气,浑圆之钮蕴磅礴之气,神似一虎帐将军;

  朱红小掇,玲珑秀气,光泽闪烁,线条过渡流畅,壶腹圆润。置于掌心时如握一小圆物,十分贴合手掌线条,盈盈一握只取此壶饮;

朱段掇球,壶腹略扁十分古朴稳重,又因其泛着星星点点的砂质,极其漂亮,好似身披泛着珠华的霓裳,美轮美奂。




石红掇、石黄掇、金黄段掇、龙血砂掇......

此良辰美景,不负每一位爱壶之人。

评砚品,临书谱,笺画史,修茶具,此为四绝。以一壶冲古意,得千秋有同心,此为一意趣。砂养人,人养砂,好壶如同知己,知己少,有则足矣。

 


责任编辑:蒋跃生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