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崑腔巡演 周秦:將成戲曲史上重要現象

来源:台灣新生報    作者:王輝丹    发布时间:2019-03-05    

A0630401.jpg

 【記者王輝丹/台北報導】 著名崑曲學者、蘇州大學教授周秦日前應邀來台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年度大戲《良將與惡魔:雙面吳起》編腔拍曲。周秦表示,這已是與台灣中研院院士曾永義合作編演的第七個崑腔戲。越來越多優秀的新編崑腔戲曲由兩岸合作編排巡演,對於崑曲藝術的傳承弘揚意義重大,將成為戲曲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

 周秦說,崑曲在二十世紀初葉瀕臨衰亡,近一百年間是依靠三支強心針救活的。一九二一年,崑曲只剩下一個全福班,時聚時散,朝不保夕。十幾位蘇州曲家醵資開辦崑劇傳習所,招收了四十多個窮孩子,教習了四百多個摺子戲。這就是著名的崑劇「傳字輩」,後來江南所有的崑腔戲都是他們傳授的。這是第一支強心針,來自民間,為崑曲保留了火種。

 一九五六年,傳字輩藝人改編崑劇《十五貫》進京公演,受到周恩來好評,之後演遍大江南北,「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於是在蘇州、杭州、北京、南京、上海、郴州相繼成立了崑劇院團。這是第二支強心針,來自政府。

 二○○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第一批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全票入選。這第三支強心針來自國際。從此,崑曲名副其實地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為保護傳承崑曲做貢獻成為兩岸三地和世界各地華人的共同心願和自覺行動。

 周秦回憶,崑曲入遺的第二年,曾永義教授專程造訪蘇州,拉開了兄弟合作的序幕。二○○四年底,由國光京劇團排演的新編崑劇《梁祝》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三場四千多張戲票提前十九天全部售罄,媒體好評如潮。繼而以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為基地打造的《孟姜女》《李香君》《楊妃夢》《蔡文姬》等新編崑劇,在台北首演后,先後赴北京、上海、蘇州、杭州、鄭州、商邱、廈門、佛山等地巡演,受到大陸觀眾熱情追捧。

 二○一六年將這五部新編崑劇的劇本、唱腔結集為《蓬瀛五弄》出版,原打算就此告一段落。豈料欲罷不能,在戲曲學院校長張瑞濱的推助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改名台灣京崑劇團,去年推出了新編崑劇《二子乘舟》,加上將於今年四月下旬在戲曲藝術中心上演的《雙面吳起》,算來已是蓬瀛第七弄了。

 周秦認為,崑曲同時兼有兩大文化屬性。首先,崑曲是非物質遺產。遺產意義上的崑曲,主要是那四百多個千錘百煉、久演不衰的傳統折子戲,它們分行當保存在老藝術家身上。遺產意義上的崑曲必須盡可能原封不動地保護傳承,不應該改變,更不需要創新。

 然而同時,崑曲也是鮮活的戲劇藝術,需要舞臺演出,需要貼近當代觀眾,尤其需要文學創新。令人擔憂的是大陸許多「新編崑劇」脫離崑曲傳統形式規範,不講曲牌宮調,不論腔格程式,如此「創新」有百弊而無一利。

 反觀兩岸合作的新編崑戲,劇本恪守傳統規矩,演唱遵循傳統程式,台灣京崑劇團的演員兢兢業業,努力實現傳統形式和新編內容的完美呈現,為崑曲在當今社會的傳承弘揚進行了卓有成果的實踐,得到兩岸戲曲觀眾和行內專家的好評,必將成為戲曲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

 


责任编辑:Dannuo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