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侦察兵成长为军事电视记者,2014年1月,从军20年的何长林自主择业并改名为“何苦”告别亲朋好友和家人,“卧底”重庆4年,拍出中国第一部自拍体励志纪实电影《最后的棒棒》上院线,7月18日,《最后的棒棒》作为重庆市纪念改革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在重庆举行首映礼,电影主创人员和片中主人翁齐聚亮相,原本只能容纳400多名观众的3个影厅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观众,电影中的主人公河南、老黄、老杭都来了潸然泪下,在首映礼上,影片看哭了不少观众。
何苦原名何长林
由解放军正团职退役军官何苦依托1300元启动资金、“卧底”山城重庆四年当“棒棒”,创作完成的豆瓣9.分最高分纪录片的同名电影《最后的棒棒》,经过4年精心改编打造,定档8月17日,全国院线公映。由此成为我国第一自拍体励志纪录电影登上大陆各大影院。日前,该片在重庆首映,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和高度好评。
在重庆的首映现场,原本只能容纳400多名观众的3个影厅,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观众,过道里都挤满人。
棒棒何长林在为顾客搬运
影片以重庆街头为背景,以“老黄”等几名普通“棒棒”即将告别正在消逝的行业和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自己的追寻为缩影,以点带面真实生动还原了那个尚未远去的年代和群体所发生的辉煌与尴尬、坚韧和无奈以及值得回忆和铭记的故事;以小见大真实再现了一个群体由盛转衰,一个城市翻天覆地的发展历程。
片中诸多泪点、笑点、痛点的无缝链接,让整个影片全程无尿点。影片结尾,全幕呈现“祖国富了,我们老了,心更近了”烘托出第一代农民工对祖国的热爱、尊敬和依恋。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扁担,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是街头的临时搬运工,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棒棒”。
“棒棒”成为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他们也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城乡两头望,用热情、体力和责任服务于社会,一根扁担、一副肩膀、一双脚板,挑起生活、挑起责任、挑起希望。小人物展现大情怀,唤醒观众感恩改革开放,感恩普通劳动人民,感恩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发展作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影片。
60岁的马宪芳是通过网上报名,来参加看片会的。“我们这一代人,可以算是见证了棒棒这一群体的发展。”马宪芳说,每次看到棒棒,都会勾起往日生活的回忆,所以她一直关注着《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实片。
“他们就在我身边,似乎每天都看得到,以为对他们很了解。但直到今天看了这部片子,我才发现,原来棒棒的生活这么不容易。”看了部分片段后,马宪芳感慨地说,片中棒棒的质朴、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她百感交集。
“和他们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抱怨,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网友包炳伸写下了这样留言。
2018年8月17日《最后的棒棒》将作为中国第一部自拍体励志纪录电影登陆大陆各大院线公映
在首映礼上,影片看哭了不少观众。
即将公映的同名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是依托何苦第一年拍摄素材推出的13集“电视版”纪录片,又融入了最近三年的拍摄内容改编的。13集“电视版”《最后的棒棒》2015年8月豆瓣评分高达9.7,不仅创造了国产影视作品最高分纪录,也被数千万网友评价是令人“笑着哭”的纪录作品,2016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获首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短纪录片奖。
导演兼编剧的何苦,原名何长宁,转业前是重庆警备区一位正团级转业军官,是中央电视台资深军事记者。在重庆工作的几年里,他深深地被“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重庆“棒棒”所打动。为抢救性纪录具有重庆特色的“棒棒”这一特殊的群体,何苦2014年1月毅然选择自主择业。他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改名为“何苦”,在脱下军装的第二天,隐身来到“棒棒”们租住地——可称废墟的解放碑自力巷53号,拜山城资深棒棒老黄为师,以一名普通劳动者开始了自己的“棒棒”生涯。
何长林和棒棒师傅黄是一对最佳搭档,一前一后,爬坡上坎,师徒俩配合默契
在一年多时间里,同是“棒棒”的何苦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用摄像机镜头将从事重庆这一古老特色职业的人群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了下来。他拍摄出全国第一部自拍体励志电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13集和同名报告文学一经面世,受到关注和读者好评。2015年,何苦再次“卧底”“棒棒”,历时3年,用真实镜头深度呈现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2018年7月,何苦再次以我国第一部自拍体励志电影呈现给了社会。
重庆市文化委电影处处长何洪元观影后,无不感慨地说:“何苦本来可以衣食无忧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但是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带着理想、带着情怀、带着课题来到棒棒当中,来到自力巷53号,创作出了一部有深度、有温暖、有情怀的电影《最后的棒棒》,从这个层面反映出军转干部对事业的执着,对电影的热爱和担当。”“我推荐这部影片有三个理由:电影原型很棒、立意很棒、主创很棒,真的很棒。”
何苦说,这4年时间,他能够循着棒棒们的足迹,然后用他的方式去记录他们,记录一个勤劳善良坚韧的劳动群体的背影,是因为他骨子里面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没有军队的培养教育,他不可能做得下去的,也不可能坚持得了。
网友“涅槃劫尽”留言说,一次偶然在“头条”看到《最后的棒棒》纪录片,最后一口气把《最后的棒棒》看完。老黄的朴实善良,河南的投机取巧,老杭的老实,老金的梦想。每个人物性格都是鲜明的,那么真实。让人感叹生活虽然艰辛但是艰辛中也有更大的乐趣。鞭策我懂得生活更应该满足跟上进!
为能看上首映式,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影迷小尼坐动车,提前两天就来了重庆。在首映上,这位姓的影迷称,他看《最后的棒棒》已经上瘾了,过去几年,他每天晚上都要看一遍《最后的棒棒》,片中的人物和精神深深感染了他,让他明白了做人做事,需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让自己从创业失败的阴影里走了出来,并成功减肥50斤。
一位网友坦言,他前后看了“电视版”纪录片700多遍,是影片让创业失败一度心灰意冷的自己重燃起了创业希望。电影《最后的棒棒》将于8月17日登陆全国院线大银幕,你会去看吗? 反正我要去!
受邀观影的院线经理们,也一致对这部纪录片的票房充满信心,有人表示,这是“中国稀有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