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 博鳌讯)3月25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举行全体大会,主题为“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这也是本届年会的主题。
出席本场分论坛的嘉宾是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杰出领袖人物,从欧洲视角,亚洲视角以及跨国角度,深刻分析了全球化的现状与未来。
主持人:
冯氏集团主席、国际商会前主席冯国经
讨论嘉宾:
美国前贸易代表 Mike FROMAN
新加坡荣誉国务咨政吴作栋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新西兰前总理 Jenny SHIPLEY
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校长、“nippon.com”总编白石隆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IMF 前副总裁、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
第一,全球化不可逆转
新加坡荣誉国务咨政吴作栋开门见山提出:全球化不可能被阻止。原因在于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不可能被阻止。他指出,目前制造业是在全球部署,而不是一个国家生产一切。就业岗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流转,这就是全球化。
“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既有赢家也有输家,但其实所有人都是全球化受益者,只是在时间上可能会稍微晚一点。”吴作栋同时强调,全球化的负面因素必须被处理。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指出,欧洲是全球化的代表,因为欧洲一直是开放和繁荣的代名词,贸易占全球30%,GDP占全球22%。这样的欧盟受到了英国的质疑。但民调显示,在欧洲其他地方的人们是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他们不认同的是当前欧盟的运行方式。
美国前贸易代表Mike FROMAN表示,所有国家从全球化过程当中受益颇多。亚洲国家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颇多,促进了经济的改革,持续的促进经济的开放和机制改善。有些国家非常开放,其它一些国家可能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他们表现的不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全球化是有其经济原因的。以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成本昂贵,因此全球化过程中会自然涌现保护主义。但现在这些成本是如此的低廉,数字化加速了人员和信息的流动,这在3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必须要直面这样一个崭新的现实,全球化已经在发生。就像是社会挑战和经济挑战一样,这是一个我们不可避免的趋势。”
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认同吴作栋的观点:尽管受益的程度不同,但全球化经济中没有输家。“有人会说我不喜欢全球化。我不知道大家是不喜欢全球化的这个词,还是憎恨全球化这一事实。如果不喜欢这个单词,我们可以换一个。但是如果恨全球化的事实,你束手无策,因为这是一个趋势。”“抱怨并不会为任何人带来好处。”金立群强调。
第二,如何选择?改革、开放
贸易保护主义是目前最危险的逆全球化现象。对此,嘉宾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世界其他的地方,我们面临的一个现象就是每个国家、每个大陆都必须进行改革跟开放。”拉法兰指出,未来要让欧洲变得更加透明,让更多人参与全球化,坚持互惠原则,坚持开放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够拉近民众跟欧盟机制间的距离。“我们由衷地认为,今天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办法是要选择开放,要坚持开放的逻辑。”
近日发布的G20财长声明罕见地未在公报中提出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内容。对此,Mike FROMAN表示,这与以往的声明有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G20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态度的变化。但是,也不可过度夸大G20财长声明对于全球化的意义。目前,亚洲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包括双边、区域性自贸协议正在商谈之中,美国也在进行一系列的双边自贸谈判。因此,全球化还在进行之中。
周小川称现在全球化的讨论,让人想起30年前中国面临出口导向还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一开始,有很多看法偏好进口替代战略,但是仔细比较国际经验,进口替代的战略事实上效果不好。
周小川还表示,美国的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和贸易保护主义,把经济发展资源投入到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而不是投入到具有竞争优势高科技服务业,这是人为对资源配置的扭曲,这违反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
但正如人们对全球化态度不同,嘉宾们的观点也有分歧。针对美国政府正在酝酿的边境调节税(BAT),周小川就持不同意见。他评论称,美国是有销售税的(sales tax),但不向出口商征收,而对进口商和国内消费。任何关税的安排都应该是支持贸易而不是阻碍贸易。美国征收边境税会拉高进口成本,也不利于依赖进口原料和部件的出口产业发展。
周小川表示,希望在今年7月于德国举行的G20会议中,能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有更清晰的描述。
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校长、“nippon.com”总编白石隆表示,过去20年,除日本外的亚洲绝大部分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持续提高。因此,亚洲尤其是东亚人民非常认同全球化。虽然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决定退出TPP,但是在亚洲,还有其他FTA协议正在商谈之中。如日本希望2017年内与欧盟达成自贸协议。同时,中国、日本等一直推动RECP谈判,这会为亚洲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希望RECP等自由贸易安排是高质量、高标准的。
第三,如何应对?
与会嘉宾认为,亚投行、“一带一路”提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模式,为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强调,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互联互通性为现在的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IMF 前副总裁、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指出,全球化最大的挑战不仅仅是金融市场,因为全球的市场都在互联互通。表现之一在于全球金融危机时各国GDP的增长已经互相联系起来了;表现之二是溢出效应,“发达经济体GDP如果有1%的改动,我们就会看到新兴市场有0.44%的变化。如果新兴市场GDP有1%的变化,那么你就会看到发达经济体有0.2%的影响。”
“所以我们真的是在互相影响,不管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是这样的。”朱民建议,面对系统性风险还有市场的波动,我们必须要依靠跨国机构来解决。
新西兰前总理Jenny SHIPLEY认为,不应将全球化只看作地缘政治经济相关的议题,全球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人的敏捷性比起十年前都极大提高了,人民的预期发生变化。
新西兰是第一批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对此Jenny SHIPLEY指出,更好的基础设施,手机普及、电信建设可以让人们更多的接触参与全球化的活动。“我们期望可以在金融、互联互通等方面,和其它国家加强合作,让连接性的金融机制落实到位,促进共同发展。”
金立群透露,亚投行已经有57个创始国和13个新加入的成员国。今年还有15个国家将会加入我们,未来亚投行可能会扩容至85-90个成员国。
“中国实际上已经做好准备了,我们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这才是直面全球化。”金立群充满信心地强调了本届年会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