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电商能否有助抵御贸易壁垒、推动全球化?双边与多边贸易协议:香港的两难和抉择
-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中,偏远地区的小型经济体可能面对被边缘化的风险。“一带一路”及其他区域合作的倡议能否创造更多的机遇?
-自由贸易按照比较优势善用资源,以促进全球的福祉,但本地市场的某些行业亦难免受到影响。我们应如何在区域或多边层面上减轻对这些行业的影响,以抗衡保护主义的趋势?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记者曾晓辉博鳌报道)2017年3月24日,香港高官及学者、媒体、嘉宾代表等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的“全球化与自由贸易:香港经验与视角”分论坛。本次分论坛由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前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苏泽光主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出席并作主旨演讲。讨论嘉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董事局主席、前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亚太经合组织商贸咨询理事会中国香港代表蔡冠深,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及亚洲环球学人总监、前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师Patrick LOW,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亚太经合组织商贸咨询理事会中国香港代表Anthony NIGHTINGALE家。记者现场了解到并整理以下他们的观点。
梁振英:没有人会成为贸易战的赢家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自由贸易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商品、服务自由便利流动,使世界总体受益。香港基本法第151条明确要求保护商品和资本的自由便利流动,这使香港与世界各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保护主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限制贸易就限制了竞争、限制了创新。没有人会成为贸易战的赢家,要对贸易保护主义说不。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要依靠创新、建立更加公平的分配体系等。
Anthony NIGHTINGALE:政府要管理好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亚太经合组织商贸咨询理事会中国香港代表 Anthony NIGHTINGALE(黎定基)表示,反全球化运动在欧洲和美国较为明显。他们认为,全球化会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到国外,不利于本国人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贸易解决了贫困、提高了收入。关键是如何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国内经济健康,让受全球化冲击的失业居民能在新的行业重新就业;二是建立良好社会安全网,通过培训使其重新就业。我们要拥抱全球化,但政府要拿出巨大勇气来管理全球化对部分行业和人群的冲击。
蔡冠深:香港应与大陆共建“一带一路”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亚太经合组织商贸咨询理事会中国香港代表蔡冠深表示,香港应与大陆共同建设“一带一路”。香港是“一带一路”的中转站和支点。香港拥有“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优势和人文等软实力优势。香港不仅是一个超级的联结体,也是一个良好的运营商。香港与大陆携手合作,可以创造伟大的未来。
陈坤耀:亚洲人的渐进方式推进经济全球化更有效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董事局主席、前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表示,全球化过程中受益不均是导致反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大规模、高标准的全球化,其利益调整范围广、程度深,往往阻力很大。TPP作为区域贸易协定,也是推进全球化的方式,但它标准很高、约束很严、内容很多,就不容易推进,最后无果而终。亚洲人推进全球化的方式,更愿意非正式、渐进式,小步快跑,由小大到,如APEC协定、中国-东盟FTA等都是如此,这样更容易成功。
陈茂波: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独特优势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香港有参与国际交往交流优势,可以帮助中国大陆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例如,在设施联通方面,香港有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管理、运营优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可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国际融资,香港加入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为发挥香港这方面优势提供了条件;在民心相通方面,香港与世界各国联系广泛,有人文交流优势,香港提出设立“一带一路”奖学金,支持沿线国家到香港留学,旨在加强这种人文联系。
Patrick LOW:香港服务业可为大陆提供新的增长新引擎
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及亚洲环球学人总监、前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师 Patrick LOW (罗柏年)表示,过去30多年中国大陆发展模式非常成功。但经验表明,在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后期,这种效果就会明显减弱,即进入中等收入陷井。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井,就必须把重点转身国内经济。这需要一系列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性调整与服务业发展非常有关。香港的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有明显优势,可以帮助大陆改造提升服务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