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不容得动手脚、玩猫腻。近期,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多部门接连出手,既在扶贫资金支出方面放宽口子,又在查处贪骗截挪方面攥紧拳头,为的就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月27日 新华网)
在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是指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扶贫资金对于广大困难群众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只有扶贫资金用得好、用得活,各项扶贫举措才有了实施的条件,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才真正有了盼头和希望。
笔者认为,要管理好扶贫资金,需要双管齐下,既需要“松绑”,也需要“严查”。
3月24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出炉无疑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松绑行为。长期以来,各地扶贫资金的申报和下放都是依托于具体项目的,项目差异和部门壁垒的存在,让部分扶贫资金陷入了“下放难、使用难”的尴尬境地,甚至出现了在账目上“昏昏欲睡”的情况。《办法》规定,扶贫资金不能运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信设备等九个方面。“负面清单”的出炉,将扶贫资金的审批权限下放到了基层,为资金的使用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差异性。
与此同时,针对于扶贫资金的监管也必不可少。与其他财政资金不同的是,扶贫专项资金的下放、使用都在基层,更是困难群众热切期盼的“及时雨”,要严防基层扶贫“硕鼠”的出现,就需要各地的扶贫监管部门及时拿起“回马枪”,打起“游击战”。长期以来,扶贫资金成为了“唐僧肉”的重要原因,一是因为好拿,二是因为惩处力度不够。因此,扶贫资金的监管和公开还需要相关部门拿出“铁腕”,下大功夫。
所以,要真正激发扶贫资金的活力,为扶贫资金的使用保驾护航,“松绑”和“严查”都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