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湄邢宥

来源:中华时报    作者:梁安熙、梁振武    发布时间:2017-10-14    

封面.jpg

邢宥(1416-1481)字克宽号丘湄,明朝为官。巡按御使,出生于文昌县文教镇水吼村。文昌是全国闻名的文化之乡,文教是文化之乡中的文化之乡,自古至今,它的文化内涵和亮点,声望和威望,就是注重文化教育。很久以前,文教就有私塾、学堂、书院、小学、中学,居全县乡镇之冠,溪头私塾、起凤私塾、同源书院、宗儒书院、尚明小学、宝典小学、文教中心小学、联东中学,均聘请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塾师、文人、秀才、教员、执教,如同源书院、广东六师是聘请“陈宝公”教员(本地人称为书包),他的柳公权字法绝妙非凡,流传至今,誉饮乡里;尚明小学聘请黄埔军校国文教官罗中鸾先生执教,他的古文、白话文、祭文给人篓篓效仿,拜之为师;宝典小学校长林松轩先生,多才多艺,他的体操、健美、文娱活动,小学起前,古装琼剧《张文秀》就是他和海南琼剧院石萍先生的杰作,深受读者观众欢迎,声振宝岛,彰传方家。

师出于蓝胜于蓝,什么树结什么果,有明朝皇上器重的朝廷高官邢宥,近代、现代的广东省省长林李明,国务院侨务主任王维,海南省人大副主任、党校副教育长符兴;省党校副校长林道群;中国鲁迅研究会,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正会长,广州艺术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全国闻名作家郑心伶;北师大教学教授范维国;国民党抗日名将、军长郑廷笈;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陈家焕、陈家炳俩兄弟,热心教育事业的海外赤子、捐资助学模范邢礼源;琼崖纵队王文明书记的夫人、广东省省委委员邢冬梅;古代文教唯一的一位举人,张鹤松探花跟他情理深厚,仕途道路他不走,偏偏回乡当小学校长,图的是什么?是为文教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传为佳话。2016年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节目主持人、演员影制作者云集水吼村,进行节目排练、剪接、在春晚节目上亮相文教,给文教增添了文化光彩。

总之,古往今来,文教,人才出类拔萃,文武双全,它好象一颗宝石,闪闪发光,代代相传,故得名誉称“文教”。

邢宥的平生与业绩

邢宥,平生为国为民,在政治上有很大作为,在学问上有很深造诣。丘濬、邢宥、海瑞都是海南人,人们称海南三贤,他们同朝为官,情谊深厚,邢宥54岁时,已向朝廷请求辞职,经三次请求,皇帝才批准他。回家后在水吼村文教河边旁,盖了一间草庭:以读书、写作、作画自娱,大学问家丘濬评道:“诗文虽少作,虽作必有趣,不为无益之语,字画亦遵美有法”。

邢宥考中进士后,一直观政刑部,先后巡抚十八个省府、州府、县府,一生终身勤政,廉洁奉公,利国惠民,政化民治,社会安宁,深得百姓齐声赞颂。邢宥在治理江南的过程中,大胆革新,兴利除弊,罢黜贪官庸官,抑制豪强,深得民心。在巡抚江南中,邢宥施政突出的一点是“爱民如命”,遇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1966年江南发生水灾,江苏灾情严重。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邢宥私自开仓放粮,“先斩后泰”,必有斩头之罪,但人们出乎意料之外,事后启奏皇帝不但不责备,反而升官进爵,灾民谢天谢地,赞颂不绝。邢宥“开仓放粮”和海瑞扛棺材见皇帝一样,精神可畏,以史为镜,教育后人当官者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造福,为国效劳。邢宥在危急中采取果断措施,救活江苏灾民四十余万人,传为佳语,彰传万里。邢宥辞职后隐居家乡,放情山水,悠然自得,但他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仕途盛事,觉得所作所为不愧于朝廷,不愧于百姓,对得起天地。他在《书怀》一诗中用两句话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两脚徐徐行实地,一心坦坦对青天。

邢宥的故事

1、邢宥对对免费入学(故事之一)

邢宥小年家贫如洗,不得进入学堂读书,每天放牛册坡之时,总要到私塾学堂的窗外听塾师讲课。一天塾师路过饲牛坡,看到一孩子骑在牛背上读书,走近一看,认得出这是常来学堂窗外听课的那个孩子,心中暗暗赞许着孩子的勤奋好学精神,便问明他的名字、家境等情况,想试试他的才能,便念出一段饲牛歌:

牛童骑在牛背上,牛角牛蹄都一样,蹄生在先蹄都短,角出在后角还长。

邢宥听后稍稍一思便对上:

阿公站在饲牛坡,公须公眉都一样,眉生在先眉都短,须出在后须还长。

塾师听后连连称赞道:“约!约”当下就收下邢宥为门生,免费入学。

2、邢宥对对定亲(故事之二)

塾师非常爱才,认为邢宥才思敏捷,日后定干一番功德事业,想将女儿许配给邢宥,便找邢宥提及这事,邢宥通过父母同意,就答应了婚事。塾师跟师娘商量这事时,师娘却不答应。塾师极力解释,说邢宥才智过人今后必成大器,又把饲牛坡上对对子的事说了一番,师娘还是不答应。塾师就想出一计,对邢宥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要邢宥照办。第二天邢宥放牛偷吃了师娘的稻子,随就偕同伯母带上礼物和槟榔上门向师娘赔礼道歉,师娘连忙收下礼物,温和地说:“以后放牛要小心点,不要让其偷吃人家的作物就是了”。邢宥和伯母回家后,塾师故意问师娘“这些礼物是何人送来的?”师娘说:“邢宥放牛偷吃了咱家的稻子,这是他赔礼道歉的礼物”。塾师又假装一惊说:“何来这点红槟榔?”师娘也觉得奇怪“是点红槟榔吗?”塾师这时严正地说:“我要将女儿许配给邢宥你不答应,这回你收下他的点红槟榔,不答应也得同意了。”塾师接着说:“点红槟榔就是定命之物,你把它收下,不就是同意将女儿许配给他了吗?”师娘听后也觉得有理,便与塾师商量,她要亲自试一试邢宥的文采,才做决定。于是师娘备足多种海鲜,叫塾师请邢宥过家吃饭。席间师娘要邢宥先对对子,师娘举筷子指着席上的鱼,边指边念:“西刀白带水飞针绣出金钱花”,邢宥稍稍一思便对出下句:“南蛇黑辉山竹青卷成簸箕甲”(上联是海南土话鱼名,下联是海南土话蛇名)。塾师与师娘不断拍手叫绝,师娘走到邢宥身边安抚地摸着邢宥的肩膀说:“吃吧,娘的好女婿”,塾师哈哈大笑不已。

3、对对表达政愿(故事之三)

邢宥为了表达自己的官风和心迹,在大堂上贴了一副醒目的对联: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利国惠民的事,总算有用。

4、邢宥和丘濬(故事之四)

有一次丘濬自京师回家省亲,曾经到水吼村探望邢宥,邢宥为丘濬送行到琼山大致坡镇,途径文昌公路旁有块大石,就在石堆上坐下来休息,后来人才称这地方为“二公堆”,送行到达琼山大致坡镇南街,有间名叫“芦铺”茶座,二人进店饮茶,同时吃了文昌薏耙,感到家乡的薏耙很好吃,后人为了表示他们友好情谊的纪念,特修建了一座“约亭”,文昌薏耙也出了名。原国家主席刘少奇来文昌也品尝过薏耙,“约亭”一带托二公的福,茶店、食店遍地开花,生意兴隆,一年比一年看好。

邢宥的陵墓

邢宥(1418)年5月20日因病逝世,朝廷获悉,文武百官唾泪痛哭,丘濬与邢宥亲如手脚,情谊深厚,悲恸痛绝,有诗为证:《哭邢宥》:故人老死我何堪,泪眼汪汪望海南,回约别来殊未浅,幽来归去与谁谈?当年分手经分十,同年升官逮我三,死后为君志窀穸,文辞虽陋去无渐。皇帝下旨:厚葬邢宥,为邢宥举行隆重葬礼。后来据考古学家实地考证:陵墓内有6匹马车,4匹马,2匹马的遗物,还有姜氏夫人的玉器。

文革期间,陵墓受到人为破坏,实在可惜,1999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文昌县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泰国华侨与邢宥的后裔捐资,开始修复陵墓工作,同时水吼村选择一块宝地,建设邢宥纪念馆,陵墓纪念馆四周,植树造林,种花铺草地,美化绿化,使文教河沿岸一带天蓝水绿,空气清新,成为海南闻名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前来观光的名人、学者、游客陆泽不绝,留恋忘返。


责任编辑:墨泉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