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漠阿拉善

来源:中华时报    作者:古远    发布时间:2017-03-27    

360截图20170325100602779.jpg

    在黄河以西,祁连山脉以北有一块神奇古老且充满生机的土地,在大漠深处遗存的千年城郭,在“草原丝路”驿站至今还回响着商队的驼铃声,那里就是内蒙古阿拉善。

资源丰富 生态脆弱

20160725192047_43413.jpg

    不久前,记者有幸采访了阿拉善盟盟长冯玉臻。这位敦厚魁梧的冯盟长是赴京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作为阿拉善的“父母官”,他对本地的资源优势或短板“如数家珍”,而对于“脆弱的生态”和扶贫脱困有更多的担当。

    拥有27万平方公里和逾24万人口的阿拉善盟,在内蒙古地市级单位中人口最少且土地面积最大(盟、旗、苏木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市、县和镇级机构)。在富饶广袤的阿拉善盟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现已探明的矿产86种500多处,其中湖盐1.6亿吨,煤炭13亿吨,石油6.5亿吨,芒硝78OO万吨,这些矿产均居内蒙古前列。

20160725192705_52418.jpg

    如何平衡开发矿产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这是盟长要考虑的首要任务。冯玉臻回应说,政府关注生态保护,对此制定了长远规划,有计划地开采矿产;并严格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办事,在阿拉善国家生态保护区范围内“忍痛割爱”关闭了许多矿产项目。

20160807192907_44991.jpg

    同时,阿拉善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对开采的矿产资源进行分类深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做可卖个好价钱嘛!”。科技创新改变以往粗放性开采,只卖初级产品的被动局面。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全盟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增长,令采矿业在GDP占比由过往30%下降到不足15%; 如何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是“父母官”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冯玉臻透露的脱贫秘诀是“集约+转移”。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产业化进程,全盟50万亩耕地有效地进行集约耕作。同时政府发放购房补贴,鼓励农牧民由偏远地区逐步向城镇迁移,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安居乐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盟三个旗(县)7万多农牧民已转移到城镇,实现“全员脱贫”,并且创造全内蒙人均收入第一的奇迹。

 千年奇树  唯独胡杨

20170115162041_55454.jpg

    冯玉臻告诉记者,阿拉善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五大产业的发展,是改善民生脱贫致富的“活水源”。这五大产业包括有机农业绿色农产品,高端畜牧业,特色“沙”产业,精品林果产业和旅游业。

IMG_20170309_162435_副本.jpg

    讲到畜牧业产品,冯玉臻喜形于色,他说,“白山羊绒”和“王府驼绒”都曾荣获国际奖牌,是阿拉善拳头产品,一直畅销海内外。阿拉善的“参--肉从蓉”枸杞,葡萄,香梨以及加工保健食品产品,居延湖盐生产的真空精制盐,从盐藻中提取的天然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是一种安全的营养保健品,具有防癌抗癌功效,为国际生理医药学界所推崇。 说到阿拉善旅游业,不能不提额济纳。冯玉臻说,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曾孕育过汉代、西夏和元代文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萎缩、胡杨衰败,湖泊干涸、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日益加剧,使之演变为我国沙尘暴的多发地。额济纳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有待保护和有效开发。政府规划改善交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牧家庭旅游业,推动阿拉善深入开展全域旅游。

IMG_20170309_170258_副本.jpg

    额济纳的居延海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近四十万亩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胡杨是一个神奇的“千年树种”,活着三百年不死、死后三百年不倒、倒后三百年不朽……通过对冯玉臻盟长的采访,记者仿佛看到了阿拉善人坚韧不拔的“胡杨精神”。 (本报特约记者 古远) 

责任编辑:王璨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