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奋力春季攻势纪实
山花烂漫丛中笑,禾绿汗碧土上浇。若问花开为哪般,小小书记为民忙。
石阡县青阳乡任达礼书写一首打油诗,赞扬干部上山下村帮助群众生产的可贵精神。诗中的“小小书记”正是该县53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该县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以来,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积极下沉,踊跃带头,在推动产业扶贫进程中干得热火朝天。
“五算”土地争效益
“我家的土一年还能种点包谷哩!”面对前来做工作的人,国荣乡周家寨村扶世容每次都用这句话打发。国荣乡人多地少,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周家寨村人均土地占有量更少,1304人仅有3.4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在群众眼中,土地弥足珍贵,也是时常产生纠纷的导火索。
“山上的种不成,手里的又不集中,不把土地打捆来用,土地就难得养活人了。”第一书记王飞长年从事农村工作,改非后自愿申请到该村任第一书记兼任产业特派员。通过多方调研,看准了以茶富农的路子,土地流转问题就成为第一道梗。
到周家寨村后,王飞每天都游走在各家各户,动员拿出土地集中发展。对于思想工作不好做的家庭,一日三访,对于家庭成员阻力大的家庭,日夜轮访。长时间你来我往,形成了一算土地收入够不够吃,二算土地够不够儿孙分,三算家中劳动力够不够种地,四算经济问题能不能在土地上解决,五算土地能不能稳定收入的“五算法”,屡试不爽。
“我们算算,每年收包谷800斤吧,按最高市价下来,2000块钱都收不到,娃娃每年读书要多少钱,够不够?”经过20余次动员,扶世容一家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
三争机遇破空壳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看似简单,抓起来难。枫香乡梨子园村第一书记李学海为此头疼了好一段时间。
“不晓得发展什么?也不得群众支持,关键是发展起来有没有销路,会不会冷了民心?这些都是我反复思考的。”李学海坦言,发展集体经济之初,规划、民意和市场三道坎曾让他彻夜不眠。
梨子园村地势高、坡大树木茂盛,通过反复走访,发展林下养鸡的念头在他脑海浮现。要发展林下养鸡要有鸡苗,没有怎么办?李学海向扶贫部门、选派单位和乡党委政府协调争取,还向个体老板招商引资,引进12000羽鸡苗发展林下养鸡。鸡苗来了,群众对发展养鸡和土地流转也不热情,怎么破解这个难题?李学海趁着春节刚过完许多人还没外出打工的时机挨家走访做工作,终于流转出土地80余亩,动员50多人参与林下养鸡发展。鸡养起来了,要是卖不出去怎么办?通过争取项目,与个人老板签订协议,每年订单生产肉鸡和鸡蛋,带动该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
如今的梨子园,肉鸡山坡跑,鸡苗圈里叫,鸡蛋一枚接一枚捡入盘。李学海感慨,帮助脱贫,既要真,也要争。
八方奔走扶产业
个子偏瘦,戴着眼镜,第一书记张锦华被石阡人称作张博士。
张锦华是省农科院选派到石阡的第一书记,今年是他在石阡的第三个年头。由于专业技术过硬,又在聚凤、枫香两个乡镇担任过第一书记,发展产业的群众都习惯请他为种养技术撑腰,而他也乐此不疲。
“张博士,我们的蜂子咋个越来越少了呢?”甘溪乡一村民半夜的一个电话,让张锦华半夜驱车2小时现场查看解决了疑惑。开春以来,像这样的“突然袭击”他不下20次了。
去年来,张锦华带领地古屯和新屯两村发展起中华蜂养殖,并辐射带动10多个村发展中华蜂养殖,除了提供蜂群外,张锦华还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有时为养蜂人的一点小疑惑,就不得不从石阡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有些问题不现场看是说不清楚的,只要能解决问题,跑得远点也值得。”来自内蒙的汉子用着标准的贵州话表达了他的心情。
张锦华的车在石阡跑了2万多公里,李学海在梨子园折断了三条拄路棍,王飞的嗓子沙了四回。在这个春天,他们付出的格外的多。“春季攻势不卖力,秋来就不好意思看成绩单了。”张锦华一句话,道出了53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