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探讨多元亚洲如何进行文明对话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7    

中华时报讯】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举行“多彩文明与亚洲新活力”分论坛。

ba.webp.jpg

文明对话的基础:

平等、自信和尊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说,亚洲文明形态多样多彩,我们应平等尊重。历史证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亚洲拥有48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和近100种宗教。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制度设计等多方面的差异,形成亚洲各国具有自己独特国情文明。

ba2.webp.jpg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前世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对话必须平等,而平等最重要的基础是对自己的文明有信心。只有建立在信心之上,文明之间的对话才不是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强势。同时,文明的对话要取长补短,保留自己的文明特色。这样的文明对话,会对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

ba3.webp.jpg

UNESCO助理总干事NadaAL-NASHIEF说,文明对话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我们来自不同的文明,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所以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同时,应该搭建更多的平台,使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建立联系,加深相互理解。我们应继续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对话,实现不同大陆之间的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做了大量相关工作,促进文明对话,传播中亚文化精神。我们要分享人与人之间的想象力,分享文明的先进性,了解不同的文明,让人们之间实现更多互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传承文明的遗产。

ba4.webp.jpg

要多措并举进行文明对话

蒋建国说,推动亚洲文明对话交流、互学互鉴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他建议:一、建立亚洲文明对话的常态化机制,以办好明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起点,持之以恒地推进亚洲文化交流互鉴,为亚洲合作发展不断提供精神动力。二、构建亚洲文明对话的多样化渠道,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文艺团体、宗教团体、文化企业和新闻媒体等作用,形成亚洲文明对话官民并进、丰富多彩的局面。三、拓展亚洲文明对话的平台,加强青年文明的对话,夯实友谊基础,同时开展艺术+文明对话,令文明交流更加生动。

伊朗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AhmadJALALI表示,要实现文明对话,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门艺术,对话的过程要建立在倾听彼此的历史之上,不能够把耳朵关上,也不能把眼睛闭上。从中国的悠久文明、古老文明中学会沉默,学会倾听。

ba5.webp.jpg

文明对话将消除更多冲突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社科院中国学所所长张维为表示,当前文明的冲突几乎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文明的对话。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要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引导新一波的全球化,不再变成你赢我输,而是共同探讨合作共赢的新体验、新机遇。

ba6.webp.jp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中华文明的特点就是开放与包容。新加坡以中华文明为核心,保留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主体的同时,又体现文明的平等和对话。这些年,亚洲不同的文明和谐相处,亚洲国家之间没有太大战争,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亚洲现在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和平的一个区域。为什么亚洲那么多文明之间没有发生重大的冲突?这与中国的文明相关。中国崛起应该扮演一个伟大的角色,展开一场亚洲文明之间的对话,开启文明对话新阶段。

ba7.webp.jpg

巴基斯坦前总理ShaukatAZIZ表示,要以开放包容的思想消除文化之间的冲突。一是利用机会实现文明对话,更好地相互理解;二是通过贸易合作增强相互包容;三是通过教育,使国家的文明更加融合。

ba8.webp.jpg

多彩文明是亚洲发展的动力

蒋建国说,文明对话是历史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亚洲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启迪、相互支持,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经济结伴起飞、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这就是文明互学鉴的过程。总体而言,亚洲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地,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地区之一,但亚洲各国正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安全问题复杂化、非传统安全挑战增多等突出问题。为此,更需要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广泛开展文明对话,提取文明智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亚洲持久和平与繁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表示,他从小就接受整齐划一的教育,直到开始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后,才意识到多样性的宝贵。没有读者愿意阅读两个风格完全一样的作家的作品,也不愿意听两个人唱的一模一样的歌。我们希望享受艺术的过程当中,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心灵的丰富。多样性是亚洲文明非常鲜明的特征,也是值得共同珍惜的巨大财富,将来亚洲的发展活力,实际上就隐藏在亚洲文明多样性之中。莫言还以椰枣树举例说明,“高大不记仇”是中国人的一个民族精神,中国人以德报怨,中国未来在与亚洲其他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应学习椰枣树“高大不记仇”的精神,这样亚洲就能和平,世界也能和平。

ba9.webp.jpg


责任编辑:墨泉
相关链接: 中华时报(app) 中华新闻通讯社 新世纪艺术 中华摄影报 中时网

Copyright © 2002-2017 中华时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5831号-4 记者查询  关于我们  手机版本 技术支持:海南布谷

快捷评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