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山太平塔 霍建明 摄
清顺治《潜山县志》载:“太平塔在县北三里,晋咸和间(326-334年)创。”沧桑古塔老人,拖着好长好长的银胡须已近1700岁。面对古塔和早已逝去的悠悠岁月,游客除了昂首仰望,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敬畏了。
笔者一直在皖西南天柱山麓潜山县城读书、工作,早就听说县城东南西北各有一塔。东门塔与西门兴化塔是如何烟消云散的,一点儿也不知晓。可我知道南门文峰塔是因“基脚硬度不匀,塔脚早就出现了较大的倾斜”……塔在某深夜倒塌的那一瞬间,心中肯定翻江倒海般难受,发出了极为沉闷和绝望的悲嚎。
太平塔也差一点步了南门塔的后尘。三十多年前我曾去看太平塔,当时的情景是:塔基四周的大青砖已被盗走了许多,活像一棵千年朽树。老根的外围已被白蚁蛀空,主干核心部分在呻吟声中孤孤苦苦支撑着,只要刮大风抑或其他外力稍许碰撞,它可能就要轰然倒塌。远看太平塔雄伟壮观,近距离打量你会倒吸一口冷气……

塔前游玩 霍建明 摄
作为安徽省现存年代最古老的太平塔,确实曾毁倒过。可究竟何年何月何日什么原因导致的,旧《县志》未见详载,至今还是一个千古之谜。据1993年出版的《潜山县志》披露:今从古塔上嵌印的文字看,“现存的宝塔是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四月重建。”太平塔如同历史上的中国人一样,也历经多灾多难。“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底,张献忠义军过境,于太平寺内捕获潜山知事、典史,火烧太平寺,塔内板楼同时被毁。”那次劫难,就差一点断送了太平塔的命!
《安徽日报》曾在醒目位置刊载了太平塔罹患重病时的照片,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拯救。令人欣喜的是,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予以修整,1981年太平塔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潜山县政府下拨专款,社会各界相助,再度修复太平塔,7月8日动工至1995年12月22日竣工,总耗资47.3万元……县里修筑了进山油路,建牌楼门,铺设停车场、游览步行道,公园式博物馆应运而生。

太平塔倒影 霍建明 摄
安徽省文物大县潜山在春秋时为“皖国”封地,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根据这一古皖文化特色太平塔所在地被命名为“皖光苑”,现在单位门牌的标识是“潜山博物馆”。以太平塔为中心馆内辟有4个陈列馆,分别是潜山历史文物展、京剧创始人程长庚、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纪念馆、古生物化石厅。2013年3月,太平塔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馆的镇馆宝物就是宋代建筑太平塔。
太平塔身高35米,外形为七层八方,虚实相对之门,每层有四塔内中空,分架木楼11层,塔壁内设台阶上下。塔身内外壁有佛龛,镂有千余尊神态各异的佛像……回眸蓝天白云下的太平塔,忽地想到太平塔的本义。
古人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太平即“大平”。“大”指“天下”,“平”指“平定动乱”,“大平”就是“大治”,泛指平静无事。如设置太平门、消防通道,就是说打这儿经过是平安无事的。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无论是小家庭的幸福美满,还是泱泱大国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和谐氛围太平环境的长期护佑。
作者简介:霍建明,自考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学会、安徽省作家及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潜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会员投稿









